解開海洋系外行星異常潮濕之謎,內部化學反應自產大量水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0 月 31 日 13:25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解開海洋系外行星異常潮濕之謎,內部化學反應自產大量水

水世界可能比想像更常見,且能在意想不到之處形成!近年天文學家發現某些超級地球擁有異常潮濕大氣,甚至全表面覆蓋超深液態海洋,無法由彗星或小行星「運送」水源解釋,但新實驗證據顛覆傳統行星水來源理論,表明某些行星在形成早期階段,水只是氫大氣層與岩石核心化學作用的「天然副產品」。

人類迄今已確認發現逾 6,000 顆系外行星,也發現越來越多奇特水世界,比如尺寸介於地球~海王星之間的亞海王星類型,它們通常具岩石核心,周圍被富氫或富水大氣包裹。

若這類行星距離母行星在雪線之外,則富水大氣有跡可循,然而有些亞海王星距離母恆星相當近,理論預期這種環境下水分早已蒸發,然而事實卻是行星頂著高溫容納超乎預期的水量,過去研究認為它們或許形成於能積聚冰的雪線之外,再朝系統內側遷移。

最近,新研究或許有更佳解釋──行星利用自己的岩石核心與富氫大氣製造水。

先前數學模型表明行星在形成過程中,大氣的氫與含鐵岩漿海洋相互作用可產生大量水,只是科學家尚未對這項假設進行全面測試。

「自給自足」的水工廠

現在,一組多機構團隊於實驗重現行星深處高溫(4,000℃)高壓(60 GPa)條件,模仿大型岩石行星演化關鍵階段,使氫(=行星早期大氣層)與富含鐵的矽熔體(=熾熱岩漿海洋)相互作用,驚喜發現氫與礦物質存在化學反應,大量氫溶解於熔體,且分子氫還原氧化鐵產生大量的水。

在實驗中,約 18% 初始質量都轉化為水,研究人員表示,如果行星形成早期擁有濃厚氫大氣,那麼行星含水量將比預期多數千倍,最終可能佔行星總質量 5~28%。

由此產生的天體可能是巨大海洋世界,體積約地球 2~5 倍,表面被超深液態海洋覆蓋;也可能是假想氫氣海洋行星(Hycean planet),表面覆蓋海洋,頂部為濃厚氫氣層。

也就是說,一顆行星的水初始來源未必完全倚賴小行星、彗星外部輸送,實驗證據顯示一些大質量岩石行星在誕生早期,就因自身內部活躍化學反應生成大量水,這也解釋為何有些「超級地球」擁有令人驚異的水量,甚至部分行星出現獨特「水大氣層」。

新研究也衍生一個全新假說:地球或許也在早期自行產生一定水量。若水是行星形成的自然「副產品」,那麼宇宙適合生命發展、擁有水資源的星球數量可能遠超我們預估,隨著韋伯太空望遠鏡累積觀測數據,團隊希望找到更多證據支持該理論,尋覓更多擁有水和潛在生命的系外行星。

(首圖來源:AI 生成)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