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世界 195 個國家在巴黎協議中,達成本世紀末將氣溫升高幅度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高 1.5°C 的共識,但現在科學家預估,不到五年就會來到這個閥值,至於本世紀末,可能升溫快 3°C,氣候變化將帶來人類史上沒有經歷過的局面。
自 1880 年來,全球升溫約 1.2°C,這兩年加快,全球氣溫已經超過 2015 年《巴黎協定》設定的比工業化前水準高出 1.5°C 的限值,百年來的升溫幅度,比過去地球史上任何自然暖化期都快約 10~50 倍,各種證據指向是人為導致的快速升溫,造成全世界氣候災難不斷,且愈來愈極端。
巴黎協定簽署十年後,科學證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確鑿,1.5°C 是地球氣候影響的極限,超過這個極限,氣候影響將加劇,並有可能觸發災難性的臨界點。
科學家已經意識到幾個關鍵的臨界點,例如格陵蘭冰蓋的融化,以及亞馬遜雨林有可能從碳匯轉變為碳排放源,都可能隨著地球進一步變暖而觸發。目前尚不清楚這些事件會在什麼溫度下發生,而即使氣溫升高不到 1°C 都存在風險。最近研究發現,一個關鍵的臨界點,珊瑚在變暖的海水中出現白化現象可能已經到來。
不行動地球將進入災難循環
世界各國領導人將於本週在巴西亞馬遜河口附近的小城市貝倫舉行會議,討論氣候危機,為週一開始的聯合國氣候高峰會 (COP30) 做準備。
在 COP30 氣候大會上,所有國家都需依據 2015 年《巴黎協定》制定新的國家氣候計畫,包含設定減排目標以及實現這些目標的措施。截至 2025 年 9 月 30 日,只有 60 個締約方,佔溫室氣體排放量的 63%,提交或宣布新的內容。且行動遠不足以抑制升溫幅度,目前各國制定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到 2035 年只能減少約 10% 的碳排放,即使締約方全面落實各自制定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全球氣溫將上升 2.3~2.5°C,若只實施現有政策,全球氣溫將上升 2.8°C。
新路線圖納入碳去除技術
研究顯示,根據氣候分析組織數據,到 2030 年,全球排放量需要比 2019 年的水平下降約五分之一,並在 2030 年代每年下降 11%,才能將全球暖化限制在 1.7°C 以內。甲烷排放量到 2035 年需要減少 30%。
科學家提出一組路線圖,包括 2030 年將可再生能源增加兩倍,能源效率提高一倍,建設現代化電網和大規模儲能設施,並以公正公平的方式終止所有新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擴張,可以確保全球暖化高峰在 2050 年前達到 1.7°C。透過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以及利用碳去除技術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到本世紀末可以將全球暖化高峰降至 1.5°C。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排名前六名的國家為中國、美國、印度、歐盟、俄羅斯和印尼,其中只有歐盟在 2024 年實現排放量的下降,降幅為 2.1%。報告認為不要放棄希望,如果各國政府在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上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世界仍有機會避免氣候崩潰帶來的最嚴重破壞。不過這個希望隨著美國正式退出《巴黎協定》將愈來愈渺茫。
- Still a chance to return to 1.5C climate goal, researchers say
- Rescuing 1.5°C: new evidence on the highest possible ambition to deliver the Paris Agreement
(首圖來源:Flickr/DVIDSHUB CC By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