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機器人產業最受矚目的消息,便是號稱全球第一個家用機器人 NEO The Home Robot 開始預購,雖然訂閱或是買斷的價格都不算便宜:一個月 499 美元(約台幣 15,000 元)的訂閱費用和 20,000 美元(約台幣 600,000 元)的買斷費用。
從官方初步釋出的影片可以看到,其擁有人類對於家用型機器人的所有想像:擁有人型外觀、可以幫忙收納雜物、使用吸塵器、澆花等家戶雜事。然後當其沒電的時候還會自動走到充電樁自行充電。這幾乎可以說是本世紀到目前為止最具革命性的科技產品,但科技YouTuber大腕MKBHD對其卻抱持了完全不同的觀點,並點出當代科技產品普遍在銷售初期都有著最根本的問題,究竟是什麼?
對 AI 存美好想像,在產品上市後幻滅
說穿了就是廠商挾著AI的無限可能,在產品銷售初期給予消費者過於美好的想像,但往往產品上市後能提供給消費者的遠不及當初廠商宣稱的。以NEO The Home Robot為例,1X(母公司)邀請了知名華爾街技術記者Joanna Stern親自體驗,但NEO在體驗過程進行的所有動作包含拿水或是將碗盤放進洗碗機,都是由另外一個人類透過VR眼鏡和手把操作的。
當然1X強調還是有些基本的動作NEO是可以全自動進行的,好比幫忙開門,或是幫忙把喝完咖啡的杯子從人類手中拿走,但這顯然又是一個販賣夢想的經典案例:隨著AI影像辨識和訓練的技術越來越成熟,NEO能夠做的事情也會越來越多,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家戶用機器人,幫人類做所有不想做的家事。
廣為人知,但只能販售夢想?
講到這裡,有沒有覺得這個套路越來越常看到,特別是在科技產品上?產品其實尚未完成,但也許是為了取得更多使用者資訊以訓練產品,相信自己的產品很快地就能提供自己宣稱的功能而匆促上市,結果就是其根本無法提供當初自己所宣稱的功能,不只是NEO,像當初喊得震天嘎響、號稱要取代智慧型手機的個人AI助理Humane AI Pin或是Rabbit R1,上市之後被看破手機只能黯然退場。
如果大家覺得上述的產品太過小眾,Apple Intelligence就是一個廣為人知但同樣只能販售夢想的產品:蘋果獨家的AI、終極的個人助理,但快要兩年過去,Apple Intelligence還是沒有提供當初蘋果承諾的功能。所以如果連蘋果都這樣,我們是不是要開始習慣這些AI帶來的偉大幻夢?
還好在市場上還是有些科技產品採用了相對理性且緩慢的步調擁抱AI,像是Tesla便透過數百萬輛在路上蒐集的路況訓練AI模型以讓全自動駕駛逐漸普及,或是像Google陸續整合Gemini至旗下的各種服務如Gmail或是Android Auto以發揮更大的綜效,都顯示AI其實可以一點一滴地幫助人類取得更好的科技使用體驗,而不是單純給予一個偉大的幻夢而已。
(首圖來源:影片截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