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火星曾存在生命,它們很可能躲在不受嚴重沙塵暴、極端溫度和表面高輻射影響的洞穴中。最近,天文學家首提出在火星發現由水溶解岩石形成的喀斯特洞穴證據,位於赫布羅斯谷(Hebrus Valles)。
在地球上,具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碳酸鹽岩、硫酸鹽岩、鹵鹽岩)進行溶蝕作用,擴大地下裂縫直到大到足以形成洞窟,該地形就稱喀斯特洞穴。最近一篇新研究提出火星存在類似過程,指出古代火星水可能溶解地殼富含碳酸鹽和硫酸鹽的岩石。
迄今為止,科學家發現的火星洞穴多數都為熔岩管地形,但中國深圳大學團隊分析 NASA 火星全球探勘者號(Mars Global Surveyor,MGS)熱輻射光譜儀(TES)數據後,發現位於赫布羅斯谷的 8 個坑洞口周圍岩石富含碳酸鹽、硫酸鹽成分,都是容易被水溶解的岩石類型。
該團隊接著以高解析度影像建立洞穴 3D 結構模型,表明其形狀與水溶解形成的特徵一致,而非火山或構造活動,微酸性水長時間從內部侵蝕這些岩石,雕刻出隧道和洞室,直到頂部塌陷形成洞穴入口,形成典型喀斯特地形。

▲ 模型建立出火星赫布羅斯谷的地下喀斯特洞穴。(Source:論文)
若後續得到證實,它們將是火星第一群已知的喀斯特洞穴。
在火星上尋找生命就像大海撈針一樣,但鎖定明確目標能縮小搜索範圍,團隊認為,這 8 個洞穴應成為未來人類或機器人執行火星任務的優先目標,就算沒有找到生命,也可以作為火星太空人探索地表過程的庇護所。
新論文發表在《天文物理期刊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 Scientists discover caves carved by water on Mars that may have once harbored life
- Mars May Hide Water-Carved Caves – And They Are Prime Real Estate For Life
(首圖為火星偵察軌道衛星拍攝的赫布羅斯谷坑洞,來源:NAS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