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部微血管若反覆受損,會發生細微的出血,稱為「腦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雖然通常沒有不適感,但最終仍可能與較高的中風及失智風險有關。最近,韓國大學醫學院(Korea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發現,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與腦微出血有明顯關聯,可能增加中風與失智風險。論文近日刊登《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公開版》(JAMA Network Open)。
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腦微出血增多
研究追蹤 1,441 位沒有腦微出血的成年人長達八年,以「家用睡眠呼吸監測裝置」評估受試者睡眠呼吸中止嚴重度,以磁振造影(MRI)檢測腦部是否腦微出血。結果顯示,中度至重度呼吸中止患者(每小時呼吸中止超過 15 次),八年後腦微出血風險增高兩倍,輕度患者則無顯著差異。代表睡眠呼吸品質不佳,可能無形中削弱腦部血管的防線。
團隊推測,呼吸中止造成的間歇性缺氧與睡眠中斷,會造成交感神經過度活化、血壓波動加大,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受損、氧化壓力升高。這些變化可能使微血管壁變脆弱,血液滲出。缺氧也會引發慢性發炎,可能傷害腦血管結構。不過,這些假設都需更細緻生理與影像實驗驗證。
數據值得重視,但仍有不確定性
研究優勢是採家用睡眠呼吸監測裝置、磁振造影,重複量測及長期追蹤。然而,也有多項限制:第一,腦微出血的整體發生率偏低(約 5%),事件數有限(68 人),使研究無法進一步區分不同腦區出血量的差異;第二,MRI 偵測的靈敏度有限,部分輕微病灶可能被低估;第三,受試者皆為韓國居民,族群特性相對單一,研究能否適用其他種族或不同生活型態人群仍需進一步驗證。
睡眠是身體與大腦修復調節的關鍵生理過程,睡眠呼吸中止卻可能導致腦微出血或其他血管病變。大腦血管疾病的預防管理,多半聚焦控制「三高」,本次研究提醒臨床醫師,應將睡眠障礙視為中風與認知退化的關鍵風險因子。這項發現對一般民眾同樣重要,提供更全面保健資訊:保持規律睡眠、避免過度疲勞,及早檢測並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都是保護腦血管健康措施。整體而言,這項研究雖有待更多證據支持,卻已傳達明確的訊息:長期打呼與睡眠呼吸中止,可能反映腦血管默默受損。對醫界而言,這是值得追蹤的新方向;對個人而言,維持良好睡眠品質,也許是最簡單有效的護腦措施。
(首圖來源:Pixab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