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宇宙射線能量譜異常「膝狀」特徵,首追溯至微類星體起源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17 日 13:30 | 分類 天文 , 尖端科技 , 航太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極端宇宙射線能量譜異常「膝狀」特徵,首追溯至微類星體起源

宇宙射線能量譜有個長達數十年謎團——能量達 3 PeV 以上就會急劇下降,呈現像膝蓋的異常形狀,成因不明,推測與宇宙射線天體源加速度極限有關。現在 2 項新研究表明由黑洞系統吸積驅動的微類星體,除了是極端宇宙射線主要引擎,也是產生膝蓋狀能量來源。

當一個聯星系統由黑洞與伴星組成,黑洞會以伴星物質為食,吸積過程產生相對論性噴流並形成「微類星體」。

最近,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arge High Air Altitude Shower Observatory,LHAASO)公布 5 個微類星體的超高能伽馬射線數據:SS 433、V4641 Sgr、GRS 1915+105、MAXI J1820+070、Cygnus X-1,進一步解開宇宙射線能量譜長達數十年的謎團。

研究團隊指出,SS 433 發出的超高能輻射與巨大原子雲重疊,代表高能質子被黑洞加速並與周圍物質碰撞,系統內質子能量超過 1 PeV,總功率輸出約每秒 1032 焦耳,相當於 4 兆顆氫彈每秒釋放能量;V4641 Sgr 的伽馬射線能量則達 0.8 PeV,產生這些伽馬射線的母粒子能量超過 10 PeV。

這些結果表明微類星體是銀河系重要 PeV 粒子加速器,過去雖然普遍認為超新星殘骸是宇宙射線源頭,但超新星殘骸無法將宇宙射線加速到出現膝蓋狀的能量譜特徵。

LHAASO 的混合探測器陣列設計除了可探測超高能伽馬射線源,同時能精確測量太陽系附近宇宙射線粒子,首次成功區分能量譜膝蓋結構的特定類型天體源,直指微類星體噴流系統。

(首圖來源:pixabay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