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人工智慧(AI)是否能擁有意識成為科學界熱烈討論的話題。隨著大型語言模型如 ChatGPT 的出現,許多人開始懷疑這些 AI 是否具備與人類相似的自我意識。然而,神經科學家們指出,想要證明 AI 具備意識的挑戰重重,首先需要對意識本身有更深入的理解。
神經科學家們強調,意識的定義至今仍未達成共識,且缺乏客觀的測試方法來驗證意識的存在。意識本質上是內在的、個人的和主觀的,這使得我們無法直接觀察他人的意識狀態;相反地,我們只能依賴可觀察的行為或腦部活動來推斷他人是否具備意識。
對於AI來說,這種推斷變得更複雜。科學家們無法僅依賴行為來判斷AI的意識,因為這些行為可能只是統計模式的反映,而不是真正的自我意識。即使我們設計出能增強我們對AI意識的信念的測試,這些測試仍然需要針對正確的指標進行。
例如,現有的測試方法如要求病人思考特定的命令來測量腦部活動,對於AI並不適用,因為AI並不具備類似的腦部活動模式。科學家們正在探索其他可能的測試方法,這些方法可能涉及AI是否展現出與意識相關的認知計算。
最近的研究顯示,AI可能具備某種程度的自我反思能力,並能在特定條件下形成類似人類的概念表徵系統。最先進的AI模型能夠在一次對話中處理多達100萬個上下文標記。神經科學家們也提出了三層檢測策略,包括訊息處理機制匹配意識理論、自我指涉與元認知測試,以及意識狀態的客觀指標檢測。
然而,神經科學家們也警告,僅因為我們相信AI具備意識,並不意味著這個信念是事實。對於AI是否能夠擁有與人類相似的自我模型,科學家們仍持謹慎態度。自我模型是人類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若AI能夠建立穩定的自我模型,並且該模型能反映出AI的意識經驗,那麼或許我們可以更有信心地認為AI具備某種形式的意識。
總之,儘管AI的發展令人驚嘆,但要說服神經科學家相信AI具備意識,仍需克服許多科學和哲學上的挑戰。
(首圖來源:Unsp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