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剛報導新台幣匯率長期低估釀致的「台灣病」,央行與美國財政部就公布「匯率議題聯合聲明」。
專家解讀,這份聲明對台幣匯率恐有一定影響,但或許也是「台灣病」的藥方之一。
中央銀行在11月14日當天連發兩篇新聞稿,第一篇,是針對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最新一期封面故事「The hidden risks in Taiwan’s boom」(台灣榮景的潛藏風險)做反駁,該報導直指,台灣在經濟繁榮表象下,因為新台幣匯率長期偏低造成諸多風險與「台灣病」;至於央行當天緊接發布的第二篇新聞稿,則是「台美匯率議題聯合聲明」。
聯合聲明 設定匯率調整框架
兩篇新聞稿目的顯然不同,但都圍繞著一個關鍵議題:新台幣匯率。事實上,即使《經濟學人》在約3千5百字的報導全文中,僅用不到30字來提醒「美國恐施壓新台幣升值」,但央行仍在反駁聲明中特別強調,今年以來央行與美國財政部溝通時,對方「從未要求新台幣升值」。
不過在熟悉國際金融的學者眼中,若把央行對《經濟學人》的反駁說明,對照「台美匯率議題聯合聲明」的文字內涵,可以看出,「從未要求新台幣升值」的說法只是某種自我安撫,整份聯合聲明內容雖然看似極簡,但對新台幣匯率未來走向的後座力,卻是不容小覷。
聲明全文大致分為台美雙方「決定」、「確認」、「同意」、「承諾」4個部分,每個環節也各自存在「意在言外」的進一步延伸解讀空間。
在「決定」的部分,聲明寫道:「雙方決定持續就總體經濟及匯率議題進行磋商。」前行政院長陳冲對此表示,這代表美國總統川普去年就任以來啟動的一連串對外談判,自此可能正式進入「匯率」層面。
其實從今年9月底開始,美國財政部已陸續和瑞士、韓國、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央行共同發布類似聲明,內容與台灣版大同小異;某種程度,讓人聯想起川普在今年7月對各國發出的關稅談判信,隨著一封封內容相近的信件發出,後續談判也開始加速進行。「央行與美國財政部的這份聲明,就像是未來雙方持續磋商的基本框架」,陳冲說。
那麼,框架是什麼?「雙方『確認』將避免操縱匯率……以免阻礙國際收支之有效調整或取得不公平競爭優勢」,一位金融學者拆解這句聲明的其中巧門,「什麼是國際收支之有效調整?」就算不翻教科書,只要簡單用Google搜尋就能得到答案,國際收支調整的基本概念之一,就是「順差國的貨幣匯率必須升值」。
而台灣,去年對美貿易順差達到創紀錄的649億美元,名列美國第6大逆差來源國;央行總裁楊金龍並預估,今年台灣對美順差恐破1,200億美元……陳冲表示:「所以就算美國沒有直接要新台幣升值,但從聲明裡的這句『確認』看,美國等於是很明顯地要求新台幣升值了。」
(作者:楊紹華;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今周刊》;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