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攻擊行為與自我傷害,可能由相同神經通路啟動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23 日 0:00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美國研究:攻擊行為與自我傷害,可能由相同神經通路啟動

攻擊他人與自我傷害這兩種看似相反的行為,一個指向外界,一個轉向自身,卻可能源於同神經失衡。最近,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Virginia Tech)揭示,兩者或許是由相同大腦通路引起。論文刊登於《Science Advances》期刊,為理解創傷與衝動行為提供全新視角。

攻擊與自殘的共同起點

團隊讓幼年實驗鼠經歷與母鼠分離、餵養時間不規則等壓力,會造成類似人類童年「早期創傷」的心理與生理反應,大腦發育受長期壓力干擾。經歷創傷的幼鼠長大後,情緒控制能力明顯下降,容易威脅或挫折時出現攻擊行為或自我傷害。

分析顯示,大腦連結情緒與記憶的「視丘─海馬通路」異常亢進。早期逆境可能經此通路,改變個體對壓力的反應模式。 換句話說,攻擊與自殘並非兩條路,而是同一神經系統失衡的不同出口,個體可能向外發洩,也可能轉向自身。

鈣通道的關鍵角色

分子層次分析顯示,神經細胞膜「鈣離子通道」(L-type calcium channels,LTCCs)是這條共同道路的核心調控點。正常情況,LTCCs 負責調節神經訊號的穩定傳導;但經歷早期創傷後,會「重設」為過度敏感,使迴路對外界刺激反應過強,個體情緒閾值降低,輕微壓力就足以誘發激烈反應。這顯示所謂「情緒失控」,往往是實際神經失調所致。

傳統治療的瓶頸

許多童年經歷逆境者,長大後常同時出現攻擊與自殘傾向。現行治療多以情緒調節和心理輔導為主,但若大腦深層神經連結出問題,僅靠外在支持效果有限。研究提示,若能藥物或神經調控鈣離子通道或視丘─海馬通路,或許能根本上改善衝動與情緒障礙。

不過,這些發現仍以動物實驗為主,人類實際作用還需更多臨床驗證。此外,攻擊與自殘並非單由腦部迴路決定,基因、成長經驗、壓力與親友支持等,都可能影響行為表現。未來治療若能結合心理輔導與調節神經迴路藥物,或許更有機會減少情緒失控造成的傷害。

(首圖來源:Pixabay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