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近期在硬體布局上動作頻頻,而其背後最受矚目的現象,是該公司正以驚人速度從蘋果大量挖角硬體工程與產品設計人才。據《彭博社》記者 Mark Gurman 最新爆料,OpenAI 在短短一個月內已網羅超過 40 位工程師,其中相當多直接來自蘋果內部,使這場 AI 人才戰正式跨入硬體領域。
挖角風暴最早從 OpenAI 宣布收購 Jony Ive 的 AI 設計公司 io 開始,當時的商標訴訟意外透露出 Ive 與多位前蘋果夥伴再度合作,其中就包括前硬體設計主管 Evans Hankey 與產品架構負責人 Tang Tan。此後,《彭博社》進一步揭露更多離開蘋果、加入 OpenAI 的重量級人物,例如在人機介面團隊待了 15 年的 Cyrus Daniel、在製造設計部門任職近 20 年的 Matt Theobald,以及參與 Apple Watch 設計的 Erik de Jong。
但這些過去的離職只是開端;Gurman 指出,OpenAI 過去一個月的硬體人才吸納速度堪稱史無前例。他形容,OpenAI 招募的人員來自蘋果幾乎所有硬體相關部門,包括相機工程、iPhone 硬體、Mac 硬體、矽晶片設計、裝置測試與可靠度、工業設計、製造工程、音訊團隊、Apple Watch、小型穿戴裝置、Vision Pro 開發團隊、軟體與人因工程等。
報導指出,蘋果內部對此並不滿意,有些主管更形容這已構成「問題級別」的人才外流。由於 OpenAI 正積極打造自家的 AI 裝置,以及傳聞中與 Ive 團隊合作的全新類別硬體產品,使其對硬體與設計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並直接與蘋果產生競爭。
事實上,蘋果近年一直面臨人才流失壓力,尤其是在 AI 領域。外界已有多次報導指出,許多頂尖的 AI 科學家與軟體工程師已相繼跳槽到競爭者陣營,其中 Meta 是最大受益者之一。蘋果因未明確對外展現 AI 產品策略,使員工對公司發展方向持續有疑慮。
如今 OpenAI 的挖角焦點從軟體與模型人才延伸到硬體工程與產品設計團隊,意味著競爭局勢已不只發生在軟體層面,而是全面擴散至裝置開發、硬體創新、產品架構乃至供應鏈前期。
這場人才戰背後反映的是高速發展的 AI 裝置市場,OpenAI 與 Jony Ive 團隊傳出正在共同打造「AI-first 裝置」,而 Google、Anthropic 等公司也加碼投入專屬 AI 裝置的硬體與晶片研發。對科技巨頭而言,下一階段的競爭不再僅是模型與雲端,而是誰能打造「最懂 AI 的硬體」。
在此情勢下,蘋果的競爭壓力恐進一步加劇。除了 AI 功能落後被放大檢視,若硬體與設計團隊的流失持續擴大,可能牽動未來產品線的創新節奏。對蘋果而言,如何在 AI 與硬體策略上加快步伐,已成公司面臨的核心挑戰之一。
(首圖來源:Open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