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今年再次入主白宮,美國的中東 AI 晶片政策出現戲劇性轉向:11 月 19 日,美國商務部宣布授權向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 G42 集團、與沙烏地阿拉伯的 Humain 公司出口先進 AI 半導體,總計 70,000 座 Blackwell GB300 平台的計算力,視為川普第二任期「晶片外交」的開場重頭戲。
這項決策遠超出單純商業許可,而是川普政府重塑中東秩序、對抗中國影響力的地緣政治工具。
透過大幅放寬對最先進AI運算能力的管制,華盛頓試圖更緊密綁定海灣盟友,並換取兩國承諾的數兆美元對美投資(沙烏地承諾追加1兆美元、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4兆美元框架)。表面上看似三贏:美國科技巨頭獲得巨額訂單、中東國家加速經濟多元化、白宮外交重申美國科技霸權。
然而,正如《紐約時報》質疑緣戰略邏輯,許多分析人士認為這項政策仍建立在一系列相互矛盾的假設之上。
和平能換來晶片?
美國商務部與白宮官員將此描述為「新世代的和平紅利」:類似1950年代「原子能換和平」計畫,川普政府正考慮以先進AI技術做為獎勵,給予那些願意結束衝突或強化與美國─以色列關係的國家。紐約時報報導指出,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兩國在川普斡旋下於2025年大幅緩和衝突)已被列入討論名單,白宮科技顧問已與雙方接觸探討AI基礎設施合作;類似邏輯也可能適用於其他願意擴大「亞伯拉罕協議」框架的國家。
這顯示川普政府正試圖打造一套以美國算力為核心的新國際秩序:用晶片換取和平、用AI投資換取外交讓步,但長期效果,仍充滿高度不確定性。
多邊平衡:中東國家的生存智慧
美國試圖用晶片換取中東國家在美中之間「選邊站」,這與中東國家當前的國家利益背道而馳──沙烏地阿拉伯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領導層並非在一張白紙上做選擇,他們早已制定了成熟的「多邊平衡」策略。對於利雅德和阿布達比而言,美國是安全與高科技的保障,但中國是最大的能源客戶與基礎設施合作夥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人工智慧部長Omar Al Olama在接受彭博訪問時表態:他強調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是美國強大的合作夥伴,但這「並不排除與中國公司合作。這種「既要又要」的立場,使得美國希望透過單一技術優勢來壟斷中東外交關係的企圖顯得天真。
事實上,中東國家正在積極利用美中競爭來最大化自身利益。當美國以禁運相逼時,他們轉向中國展示合作意願;當美國放寬限制時,他們則高調宣布對美投資。這種靈活的手段在沙烏地王儲穆罕默德·賓·沙爾曼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他成功地利用與中國的接觸做為槓桿,迫使美國政府在軍售與核能議題上做出讓步。
據英國智庫Asia House的報告,2024年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中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GCC)六國的貿易總額,首次超越了歐美國家的貿易額。
美製大腦,中國軀幹的基礎建設
AI晶片雖然是「大腦」,但要讓這些大腦運轉,需要穩定的電力供應、先進的儲能系統。在中東地區,這些基建的打造者絕大多數是中國公司。這就形成戰略悖論:美國的高階AI晶片,最終將安裝在由中國基礎設施背後支援的資料中心中。
例如做為沙烏地「2030願景」旗艦項目的紅海計畫,其目標是實現100%再生能源供電。支撐這一目標的,是全球最大的儲能項目之一,其容量高達1.2 GWh。而這套系統的核心──儲能系統、電池、太陽能逆變器,是由包括中國能建、比亞迪、華為等中國廠商龍提供;同樣地,在沙烏地另一個超級工程新未來城中所需的能源相關建設,則是由中國的陽光電源拿吃下最大訂單。
這意味著,未來在中東運行的美國AI晶片伺服器,其每一度電極有可能都是通過中國企業提供的逆變器、儲能系統或能源管理平台轉換、調度而來──美國的「小院高牆」策略,在電力基礎設施這一環節出現了難以繞過的「中國依賴」。
安全漏洞與信任赤字:G42的陰影
安全問題正是華盛頓鷹派與美國主流媒體對這筆交易最尖銳的批評焦點:儘管G42已於2024年剝離所有中國投資、接受微軟50億美元注資、承諾全面轉向美國技術生態,但其過往與中國軍工企業、國家實驗室的深度合作,早已讓美國國會與情報機構視其為高風險對象。
美國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多次公開致信商務部與國務院,要求將G42列入實體清單──或至少實施最嚴格的終端用戶審查。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這樣一個華為5G基站覆蓋率超過90%、城市監控系統高度依賴中國設備的國家,要建立一個真正與中國技術與情報體系完全隔離的「安全沙盒」來運行數萬顆美國最先進AI晶片,被多數專家視為近乎天方夜譚的任務。
美國試圖以晶片為籌碼迫使中東國家在美中之間「二選一」,卻顯著低估了這些國家長期實行的多邊平衡決心與執行能力。
(首圖來源:Vice President JD Va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