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死亡後,重新遷移的行星仍可能存在生命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6 月 19 日 16:29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恆星死亡後,重新遷移的行星仍可能存在生命

地球不會永遠存在,約 50 億年後,它就會被膨脹為紅巨星的太陽吞噬,後者最終留下殘骸白矮星,但這不代表其他行星不能依附白矮星。一篇新研究認為,有些行星不只可在恆星死亡過程倖存下來,還能繼續維持生命。

恆星邁入紅巨星階段對附近任何行星都是壞消息,以太陽系為例,50 億年後太陽膨脹將吞噬水星、金星以及地球,但原本離太陽較遠的天體可能因此受益,比如擁有水冰地殼或地下海洋的木衛二、木衛三、土衛六,可能因此變暖而出現表面海洋並形成新生命。

白矮星剛形成時溫度很高,但尺寸只有地球大小,代表它們不會輻射太多熱量,根據計算,圍繞白矮星運行的行星需距離白矮星約 150 萬公里(約地球到太陽距離 1%),溫度才足以維持表面液態水。

不過原本距離近的行星已就油炸吞噬,融化的外圍行星、衛星又可能離白矮星太遠,是否葛能有行星從數億公里外遷移至白矮星的適居帶?

這趟行星「潮汐遷移」之旅有點危險,但並非不可能。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天文學家 Juliette Becker 團隊解釋,行星在潮汐遷移過程的動力學不穩定性,可能使行星進入像彗星的高離心率軌道,但情況不會維持太久,重力作用最終將使行星軌道接近圓形並靠近白矮星,天文學家可從中發現凌日現象。

今年早些時候,韋伯太空望遠鏡直接拍攝到 2 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巨型系外行星,更為行星潮汐遷移結果帶來希望,雖然整體而言,近距離圍繞白矮星的行星非常少,但若能確認這些浴火重生的行星環境是否適合居住,便替天體生物學家打開另一條研究外星生命的管道,證明恆星死亡後週遭行星仍可能存在生命。

(首圖為示意圖,來源:NASA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