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認為劃增 1.2% 土地成保護區,就能保護多數瀕危動植物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7 月 04 日 8:10 | 分類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研究認為劃增 1.2% 土地成保護區,就能保護多數瀕危動植物

許多環保主張者將人類的活動造成生態大破壞稱為第六次大滅絕,隨著氣候變遷,更多動植物又陷入危機,滅絕速度恐怕大幅加速,該如何保護生物不要滅絕?哥倫比亞舉行的 COP16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會(2024 United Nations Biodiversity Conference)發表研究認為:增加全球土地面積 1.2% 保護區,就能保全大多數瀕危動植物。

COP16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提出 30-30 計畫,2030 年要保護 30% 全球陸地與海域,有 110 國支持,但目標仍很空泛,沒有更多到底要保護哪裡,哪些 30% 才是最需要保護的物種?大部分國家其實都沒有現成保護策略。

這份研究由英國東安格里亞大學研究團隊主導,發表於《科學前線》(Frontiers in Science)期刊,提出占全球 16% 面積的各國自然保護區以外,再增加總面積達 160 萬平方公里自然保護區,等於美國面積 20%,分布全球 16,825 處,各為稀有與瀕危物種棲息地。估計徵收所需土地需耗費預算 2,630 億美元,營運維護費用還要另計。

有最多高生態價值應保護地帶的國家是俄羅斯,總計 138,436 平方公里,約等於希臘面積。馬達加斯加則有最多塊應保護地帶,民主剛果是非洲國家應保護地帶最大者。已開發國家中,只有美國擠進應保護地帶面積前 30 名,占 0.6% 國土,相當於德拉瓦州大小。

30-30 計畫包括海陸,但這研究只考慮陸地與淡水,並未計算海域,生物範圍也未包括無脊椎動物,所以還有許多能加入的部分,不論如何,只要再增加 1.2% 土地為重劃區,就能保住許多生物,從數字看似乎很划算?不過這畢竟是全球 1.2%,土地面積還是相當驚人,要達成還是有一定難度。

(首圖來源:pixabay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