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深處核函邊界,可能蘊含 14 公里厚鑽石層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7 月 23 日 13:15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水星深處核函邊界,可能蘊含 14 公里厚鑽石層

距離太陽最近且最小的行星──水星,長期因極黑暗表面與核心高密度困擾著科學家。最近新研究還發現,水星深處可能蘊藏 14 公里厚的鑽石層,有助解開水星組成與奇特磁場等謎團。

水星是顆充滿奧祕的行星,比如它和地球一樣擁有全球性磁場(但強度比地球弱許多),起因於行星富含鐵的液體核心循環;水星表面則有異常黑色斑塊,NASA 信使號(MESSENGER)探測判斷為石墨。

水星極高的碳含量引起其他科學家注意,多年來,研究人員認為水星地函溫度、壓力足以讓碳形成石墨,由於石墨比地函輕,因此漂浮到地表。

然而 2019 年一項研究表明,水星地函深度可能比之前預測還要深 50 公里,這將大幅提高核函邊界(CMB)壓力溫度,另一方面為碳結晶成鑽石創造良好條件。

為了驗證可能性,一組團隊調製含有鐵、二氧化矽、碳的「化學湯」,這種混合物成分與某些隕石相似,可能代表年幼水星的岩漿海洋。此外,研究人員認為水星岩漿海含有大量硫,加上水星表面如今富含硫,因此他們還在混合物內加入不同數量的硫化鐵。

接著團隊將混合物置於模擬水星深處環境的 7 GPa 壓力與 1,970 ℃ 極端條件,使用電腦模型對水星核函邊界壓力、溫度進行更精確測量,除了確認橄欖石等礦物可能在地函形成(與先前研究一致),還發現添加硫會導致混合物於更高溫度下凝固,這種條件有利於鑽石形成。

▲ 水星核函邊界環境條件可能有利形成鑽石層,圖僅為示意圖。(Source:pixabay

電腦模擬結果表明,當水星內核凝固,鑽石可能已經結晶,由於密度低於核心,因此會向上漂浮到核函邊界,如果水星深處真的存在鑽石,將形成平均厚度約 15 公里的固體鑽石層。

雖然水星鑽石層的深度不可能開採,但它們可能與水星磁場有關,比如鑽石層在地核、地函之間傳遞熱量,產生溫差導致核心液態鐵旋轉,從而產生磁場。

研究人員表示,水星鑽石層形成過程也可能發生在其他行星身上並留下類似特徵,有助天文學家分析類地行星特徵,之前觀測數據已發現某些系外行星環境可能適合形成鑽石,比如:

  • 巨蟹座 55e(55 Cancri e):距離地球約 40 光年,可能是由富碳物質組成的碳行星,其中不少碳會因壓力變成鑽石。
  • LHS 3844 b:距離地球約 48 光年,表面可能含有碳並以鑽石形式存在,不過目前尚無直接證據。
  • WASP-121 b:距離地球 900 光年的熱木星,其高溫高壓環境可能導致大氣形成碳的不同形態,包括鑽石。

新論文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

(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