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顆中子星互撞除了會導致它們自身迅速改變形狀、升溫、內部物質狀態改變,擾亂時空本身產生地球從數億光年之外檢測到的重力波,還可能產生夸克物質。透過集合兩種理論,科學家進一步理解這些夸克物質在極端事件下的行為。
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死亡、爆炸後形成的宇宙最極端恆星,密度比原子核還高,僅一茶匙中子星物質重量就可達 1,000 萬噸,因此當中子星相互碰撞,豪不意外會掀起嘆為觀止的事件,創造出宇宙唯一一個能形成比鉛重元素(如金、銀、鈽)的動盪環境,這些元素甚至無法在大質量恆星核心生成。
然而,中子星殘骸還隱藏著其他東西。科學家認為,中子星碰撞除了會迅速坍縮誕生一個全新黑洞,還可能引發奇怪條件,將夸克、膠子從質子與中子內部釋放出來。
一般來說,中子星大致分成三層,核心部分壓力最大,由超子組成;中間層為自由中子,表面為中子進行 β 衰變產生的電子、質子、微中子組成,當兩個中子星合併,會在合併壓力下改變形狀、升溫,這些因素最終會改變核心物質狀態,從而使原本被限制在質子和中子內的基本粒子夸克、膠子自由移動。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團隊結合弦理論、微擾理論兩種方法,測定稠密夸克物質的體積黏度(volume viscosity),得出相似結果強化此觀點:夸克物質體積黏度在比核物質更低的溫度達到峰值,有助我們了解中子星物質在雙星合併過程的行為。
研究人員表示,我們或許可從重力波數據尋找黏度效應(viscous effect),它們的缺失可能揭示中子星合併過程產生夸克物質。
- Neutron-Star Mergers Illuminate the Mysteries of Quark Matter
- Neutron Star Mergers Could Be Producing Quark Matter
(首圖來源:赫爾辛基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