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神經手術權威、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今日台灣醫療科技展中受邀發表題為「iPSC 外泌體於神經與軟骨修復應用研究」的專題演講,談到受惠再生醫學的發達,可讓許多醫療技術從「不可能」到「可能」,再到「全面應用」的跨越。
杜元坤表示,神經修復向來是醫學界的一大挑戰,尤其是脊椎損傷或臂神經叢受損這類問題,往往讓患者背負終生癱瘓的風險,而「外泌體」的新技術正在為這些棘手的問題帶來革命性突破,特別是從鼻腔幹細胞中提取的鼻腔外泌體,更是為神經再生醫學開啟一扇嶄新的大門。
杜元坤指出,外泌體是一種由細胞釋放的微小囊泡,內含蛋白質、RNA 等生物分子,就像細胞之間的「快遞」,負責傳遞重要訊息,協助細胞修復損傷,其中來自鼻腔幹細胞的外泌體,由於其天然具有促進神經修復的特性,被譽為專精於「神經系統修復」的尖端工具。而
杜元坤分享,鼻腔外泌體中富含神經生長因子(NGF)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能有效刺激神經細胞的再生與生長,同時攜帶的抗炎因子能抑制損傷區域的炎症反應,為神經再生提供更理想的環境。
更重要的是,杜元坤指出,鼻腔外泌體擁有穿越血腦屏障的能力,許多治療方法無法到達大腦或脊髓的損傷部位,但鼻腔外泌體可以直接進入目標區域,幫助神經細胞存活並重新建立連接,而與其他外泌體相比,鼻腔外泌體的特性更為專一,特別適合神經相關疾病與損傷的治療。
針對未來臨床應用,杜元坤表示,鼻腔外泌體可以應用於脊椎損傷、臂神經叢修復,甚至在中風或腦外傷等中樞神經損傷中發揮作用,不僅提升神經移植的成功率,對於改善術後的神經功能,具有強大的潛力。
杜元坤說明,iPSC 的全名是誘導多能幹細胞,是一種經過人工技術「逆轉時光」的細胞技術,能讓成熟的體細胞,例如皮膚細胞或血液細胞,回復到類似胚胎幹細胞的狀態,具有「多能性」,即能分化為身體內幾乎所有類型的細胞,例如神經細胞、心肌細胞或肝細胞。
杜元坤利用獨創的「使用肋間神經繞道手術」,成功治療臂神經叢損傷、脊髓癱瘓,以及中風偏癱的患者,並已有超過 30 年的臨床成果,更進一步鑽研如何讓病人能夠靠著現代的外泌體與幹細胞醫學,期待可以得到更好的神經恢復效果。
(首圖來源:義大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