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院(Weill Cornell Medicine)近期以動物實驗發現,雌激素可能是影響女性飲酒行為的關鍵因素。雌激素會促使雌性動物飲酒開始後 30 分鐘攝取過量酒精,顯示血液雌激素濃度不僅影響女性飲酒模式,還為性別飲酒行為差異提供重要線索。論文 2024 年 12 月 30 日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可為治療酒精成癮提供新方向。
有些女性喝起酒來「巾幗不讓鬚眉」,甚至有暴飲傾向。新冠疫情時研究發現,女性因飲酒過量就診的數量比男性更多,對健康造成嚴重負面影響。但以往關於「酒精使用障礙」(alcohol use disorder,如酗酒、酒精成癮等)研究多以男性為主,至於女性飲酒行為受哪些因素影響,學界知之甚少。
2021 年研究,團隊發現緊鄰大腦杏仁核的「終紋床核」(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BNST)有群神經細胞對雌性小鼠比雄性小鼠更易興奮,並導致雌鼠暴飲行為。雌激素對許多女性行為影響力強大,基於這些線索,研究員進一步探索雌激素與飲酒行為的關聯。監測雌鼠動情週期荷爾蒙變化及飲酒行為,發現當雌激素較高時,雌鼠飲酒量顯著增加。
領導科學家威爾康奈爾醫學院藥理學副教授克里斯汀·普萊爾(Kristen Pleil)博士說:「當雌鼠開始從裝酒精的瓶子啜飲,BNST 神經細胞就會強烈觸發,影響大腦獎賞系統,使飲酒愉悅感增強。如果牠們雌激素較高,神經細胞反應會更劇烈。」額外增強的神經元活動,導致雌鼠開始飲酒 30 分鐘內攝取更多酒精。
雌激素通常與細胞受體蛋白結合,並誘發受體進入細胞核改變特定基因活性,過程需耗時數小時。但普萊爾博士團隊發現,雌激素刺激 BNST 神經元作用,數分鐘內就觸發雌鼠暴飲。此現象無法以傳統理論解釋,經過努力,團隊發現雌激素竟然也會與細胞膜受體蛋白結合,並直接影響神經訊號傳導。普萊爾博士說:「這是首次有實驗證明,雌激素能以如此快速機制控制動物行為。」
基於本次發現,抑制女性雌激素合成或許能成為治療女性酒精使用障礙的新策略。已有能抑制雌激素的藥物治療癌症,但後續仍需驗證對治療酒精使用障礙的長期效果和安全性。此外,深入研究雌激素機制,以及探索女性個體差異,有助訂定更精準治療方案,造福更多女性。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