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40 年壁壘,科學家合成新一類非銅高溫超導體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3 月 31 日 17:52 | 分類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突破 40 年壁壘,科學家合成新一類非銅高溫超導體

在發現銅氧化物超導體約 40 年後,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研究人員現在確認合成出另一種類型的高溫超導體,表明非常規高溫超導不僅限於銅元素,也為未來能源高效電子產品設計開闢新可能性。

超導體具有零電阻、完全抗磁性特性,完全消除因電阻而引起的能量損失,理論上講,這使超導體非常適合應用於現代電子設備,能解決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

迄今科學家已經發現數千種超導材料,但絕大多數都需在接近絕對零度(0 K,或 -273.15℃)才能產生超導現象,因此超導體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的想法不切實際。

但其中一類超導體被稱為高溫超導(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也稱做銅氧化物超導體,約 40 年前首次由物理學家卡爾·米勒、約翰內斯·貝德諾爾茨發現,這類銅氧化物材料相較其他超導物質具有較高的超導轉變溫度,一般於 30 K(約 -243℃)溫度就能展現超導性,比當時任何已知超導體高許多。

在環境壓力下,銅氧化物仍是唯一已知可在 30 K 以上溫度表現超導性的氧化物材料。

直到最近,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團隊成功合成名為 (Sm-Eu-Ca)NiO₂ 的鎳氧化物化合物,並確認此材料在約 40K(-233℃)溫度下表現出零電阻的明確超導特性,首次證明存在不含銅的高溫超導氧化物。

團隊先透過模型預測數種潛在高溫超導體,它們類似銅氧化物但不含銅,而開發結果正如預測那般,新的無銅高溫超導氧化物能在大氣壓力下表現超導性,且在環境條件下非常穩定,這一發現表明非常規高溫超導並非銅元素專屬特性。

研究團隊將持續研究該材料獨特特性,期許找到具更高臨界超導溫度的新材料家族,邁向下一代新穎超導材料。

新論文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

(首圖來源:Flickr/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CC BY 2.0)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