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在購買消費性電產品如手機或是電腦時,廠商多半會強調其用了甚麼樣的零組件如處理器或是螢幕。然而近來卻不太一樣了:雖然還是看的到這些零組件的資訊,但篇幅漸漸少了。取而代之的是 AI 相關的功能,有的甚至直接喊出「AI 手機」或是「AI PC」,但平心而論,消費性電子導入 AI 的結果多半和廠商當初宣稱的相去甚遠,究竟這一波導入 AI 的結果是騙術還是魔術?
這當中最血淋淋的例子,莫過於最近又突然躍上西方科技媒體版面的蘋果了,原因是不少媒體近來對Apple Intelligence遲遲未正式問世提出批評。綜觀其原因一來是真的拖得有點久了,二來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蘋果當時勾勒的畫面太過美好了。結合AI的Siri可以自動爬梳個人資料並過Apple AI Cloud運算,配合其他支援Apple Intelligence的App以打造出終極的個人行動助理。
但事實是截至目前為止,這些美好的畫面仍僅存在於蘋果精心打造的行銷影片裡,iPhone的Siri還是人們熟悉的那個Siri,沒有任何顯著的變化。
AI PC 熱潮已經褪去?
看到這裡,不曉得大家的心裡是否也開始對這一切的消費性電子AI Hype(熱潮)產生了些許疑問?如果這個業界軟硬整合做得最好的蘋果能交出的AI成績單也僅僅是這樣,那我們還能期待其他硬體或是軟體商拿出更亮眼的結果嗎?看看AI PC、Copilot+ PC其實就知道答案了:AI PC的熱潮已經褪去、Copilot+ PC至今也是拿不出殺手級應用,更不用說當初挾著Copilot+ PC之勢強力問世的WoA(Windows on Arm)仍爬不出市場滲透率過低的泥沼。
那為什麼還是那麼多消費性電子品牌對於AI趨之若鶩?主要的原因還是當今LLM(大型語言模型)的發展速度之驚人,也一再地讓人們對於AI的能力有著更多的想像,所以也讓人們將這樣的期待投射至身邊的消費性電子上。但世人們可能忘了:當今大行其道的LLM背後其實是上千萬甚至上億美金的AI伺服器以驚人的算力日以繼夜的運作。但如果是我們熟知的消費性電子,其AI算力和這些伺服器相比只是滄海一粟,所以即便是蘋果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扭轉這樣的算力鴻溝。
所以消費性電子的AI就只能永遠是騙術嗎?當然還是有一絲曙光存在,如NVIDIA最新發表的RTX 50筆電GPU最高已內建了24G的GDDR7 VRAM,足以塞進32B的大型語言模型,讓Client(地端)裝置也能在不連網的情況下享受LLM帶來的便利。至於大家更常用的手機應該還要等等,畢竟受限於體積和算力和耗電量,短期之內還是得搭配Cloud-based AI才能變出一些令人驚喜的魔術,而不只是騙術而已。
(首圖來源: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