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京都大學團隊 17 日宣布,臨床實驗成功運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 細胞)衍生的神經細胞,改善部分帕金森氏症患者症狀,為再生醫學在神經退化性疾病治療領域邁出關鍵一步。論文刊登於《自然》(Nature)期刊。
這項研究由京都大學醫院與國立大學「iPS 細胞研究與應用中心」(CiRA)共同主導。團隊將 iPS 細胞培養成的神經細胞移植至帕金森氏症患者大腦。現階段結果,七位接受治療的患者,有四位症狀明顯改善。
帕金森氏症是種神經退化性疾病,大腦負責產生多巴胺的神經細胞逐漸凋亡,患者會出現顫抖、肌肉僵硬與行動遲緩等運動障礙。藥物雖可緩解,但無法根治。估計日本約有 29 萬名帕金森氏症患者。
iPS 細胞為體細胞(如皮膚或血液細胞)重新「編程」,有類似胚胎幹細胞的分化潛能,能轉成大部分細胞,包括神經細胞,且沒有胚胎幹細胞的倫理爭議。團隊將 iPS 細胞分化為「多巴胺神經元」,能分泌多巴胺,是帕金森氏症患者缺乏的重要神經細胞。移植後新細胞能彌補神經退化造成的功能缺損,有助恢復部分運動控制。
臨床實驗時間為 2018~2023 年,是全球首例以 iPS 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症的人體第一/二期臨床實驗。團隊將 500 萬至 1,000 萬個 iPS 細胞衍生的多巴胺神經元移植至七名年齡 50~69 歲患者大腦,並兩年追蹤觀察,以評估療效與安全性。七位患者皆未出現嚴重副作用,且移植後多巴胺濃度均有提升,四位運動功能明顯改善。團隊指出,年齡較輕、症狀較輕患者治療效果更明顯。
這項研究不僅是再生醫療重要里程碑,也為全球帕金森氏症患者帶來新希望。將來更大規模臨床實驗與長期追蹤,可望推動療法邁向常規醫療,並拓展至其他神經退化疾病。領導研究的高橋淳(Jun Takahashi)教授表示:「這項研究證明,細胞移植療法對帕金森氏症患者有實際療效,是再生醫療重大突破。希望將來能儘早運用這項技術造福更多患者。」
(首圖來源:Image by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