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像毒品?專家建議每日使用勿超過 1 小時,才能保住大腦與成績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13 日 0:00 | 分類 手機 , 生物科技 , 科技教育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手機像毒品?專家建議每日使用勿超過 1 小時,才能保住大腦與成績

以腦訓練遊戲監修聞名的東北大學加齡醫學研究所川島隆太教授研究發現,過度使用智慧手機會對學力造成嚴重負面影響。他斷言:「使用智慧手機過度,會讓辛苦學習的成果功虧一簣。」川島教授自 2010 年起與仙台市合作,針對市內小中學生學習意欲進行調查研究,發現智慧手機使用時間與學習成績呈負相關關係。

研究數據顯示,小學 5 年級至國中 3 年級學生中,智慧手機使用時間「1 小時以下」的學生成績最高,使用時間越長成績越低。川島教授解釋:「除了能夠將使用時間控制在 1 小時以下的學生外,使用智慧手機越多,對學力的負面影響越明顯。」

更令人震驚的是,每日使用智慧手機 3 小時以上的學生中,沒有任何一人能達到平均分數。即使同樣睡眠 7 至 8 小時,使用智慧手機 3 小時以上且學習 3 小時以上的學生,成績仍低於學習時間僅 30 分鐘但智慧手機使用不足 1 小時的學生。

川島教授針對平均 11 歲的 223 名兒童進行 3 年大腦監測,發現沉迷網路的兒童在負責思考、創造以及理解他人情感、察言觀色等高次溝通功能的前額葉皮質發育不良。記憶和學習相關的海馬迴、語言相關區域也受到影響。

「使用智慧手機時大腦活動不太活躍」的文獻眾多,川島教授指出智慧手機是讓人類偷懶的工具,這種現象實屬必然。國中、高中學生正值前額葉皮質發達的重要時期,但過度使用智慧手機可能抵銷這種發育。相反地,能夠控制智慧手機使用的人,大腦因學習和日常溝通而保持活躍。

令人欣慰的是,川島教授發現「大腦只要斷絕不良習慣,功能就能恢復」。2015 年度起連續 2 年的追蹤調查顯示,能將智慧手機使用時間控制在 1 小時以下的兒童,成績也有所提升。川島教授認為智慧手機具有比酒精更接近毒品的依賴性,但並非完全否定其便利性。他建議目標是將每日使用時間控制在 1 小時以下,並強調「小酌怡情勿過量」的智慧同樣適用於智慧手機。

研究發現,使用智慧手機查字典時,雖然速度較紙本字典快,但大腦前額葉皮質活動與放空時相差無幾。相較之下,使用紙本字典時大腦活躍度明顯提高,記憶效果也更佳。即時通訊通知聲會導致集中力下降,「邊學習邊使用智慧手機」的學生成績明顯較差。

川島教授建議:「要提升學力,學習時必須關閉智慧手機電源或訊息通知。不夠的話,需要將智慧手機放在看不見的遠處。」他強調自律對大腦有良好刺激,中高學生期間培養這種能力,不僅能善用智慧手機,還能促進前額葉皮質發育。

(本文由 Unwire HK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