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陽能與風能,是地球轉向脫碳的重要途徑,但是所有東西都有使用壽命,這些大型風扇與太陽能電池板很難回收,因此幾十年後,可能會成為污染環境另一大禍害。
太陽能板超過九成的材料是由玻璃、塑膠、鋁和銅線層構成,在這些層之間夾著一層半導體層,通常由矽或碲化鎘製成,將陽光轉化為電能。過去幾十年來,全球已安裝數百萬塊太陽能板,與風力發電機一樣,太陽能面板使用壽命是 25~30 年,年限到了之後,太陽能板就會老化,在持續多年的加熱和冷卻循環下,細小的裂縫會逐漸出現,沉澱物會腐蝕框架,材料層也會開始剝落。
在美國,太陽能板不堪使用之後,不是進入回收程序,而是丟到垃圾填埋場,原因在於太陽能板幾乎不可能回收,2023 年美國九成退役太陽能板都是當作垃圾填埋。
回收是賠錢生意
太陽能板設計目的是能抵禦多年的風吹雨淋,堅固耐用,不易損壞,因此回收所需工序特別複雜。其次是成本很高,送往垃圾掩埋場的成本在 1~5 美元之間,但回收成本可能是這個數字的三到四倍,大約 18 美元。太陽能板內部的貴重材料,例如銀和銅,含量很少,價值約為 10~12 美元,使回收成為一種賠錢的方案。
電池板中的玻璃也很難回收,因為多層玻璃黏合在一起,需要先分離才能熔化再利用。如果分離不夠精確,回收的玻璃品質沒辦法用於製造其他太陽能電池板或窗戶,只能用於品質較低的用途,例如建築項目中的填充材料。
其他舊太陽能板可能含有少量有毒金屬,例如鉛或鎘,專家也很難判斷是否存在有毒物質,因此,許多擁有大量太陽能板的公司只是假設它們的電池板是危險廢物,增加處置和回收的成本。
回收需要從源頭再思考
但太陽能發電已經是一個不可逆轉的供電方案,電氣工程師提供幾點建議,呼籲對太陽能板後續做更謹慎的規劃,包括延長使用壽命,從 25 年延長到 50 年,使用更耐用的材料、耐候零件、即時監控太陽能板性能,以及在零件磨損前進行預測性維護來更換零件,可以大幅減少浪費。
建造更容易拆卸成由不同材料製成的獨立零件,也能加快回收速度,如使用像樂高積木一樣拼合的零件,也可以使用可溶解的密封劑和黏合劑。此外也要積極研發提取高純度單一材料的方法,例如,一種名為鹽蝕的製程可以回收超過 99% 的銀和 98% 的矽等等。
國際再生能源機構估計,到 2050 年,全球太陽能板廢棄物總量可能達到 7,800 萬噸。如果這些回收材料全部重新投入經濟,到 2050 年價值可能超過 150 億美元。
回收不只防止有毒物質進入垃圾掩埋場,也可以實現循環經濟,各國政府可以為使用回收材料提供稅收減免或其他財政激勵措施,並禁止將太陽能板丟棄在垃圾掩埋場。台灣 2019 年開始有建立太陽能板回收機制,包括業者安裝錢預繳處理費、登記序號與媒合合法清除機構,但技術與回收設施仍不足,2035 年起台灣每年預計產生逾十萬公噸廢棄太陽能板,太陽能板是災難還是黃金,這十年可能是關鍵時期。
- Why recycling solar panels is harder than you might think − an electrical engineer explains
- Recycling ‘end-of-life’ solar panels, wind turbines, is about to be climate tech’s big waste business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