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學習人工智慧(AI),但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這種趨勢背後的動機並非單純出於興趣或享受,而是受到多種外部心理壓力的影響。根據《Science of Learning》期刊本週發表的研究,近 1,500 名大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許多學生使用 AI 工具的主要原因是擔心不符合同儕的期望或面對社會的評價。這一現象反映了中國在教育體系中推動 AI 教育的努力,旨在與數位轉型和未來經濟需求相對接。
研究指出,儘管60%以上的Z世代學生在學習中使用AI,但他們的內在動機卻相對薄弱。許多學生感到必須跟上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尤其是在中國,拒絕學習AI可能被視為落後或不合群的表現。這種「面子文化」使得學生在學習AI時,更多地考慮到自我形象的維護,進而優先考慮外部的評價和認可。
隨著AI在勞動市場中的影響日益增強,學生們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學習壓力。南加州大學的教育學教授斯蒂芬·安吉拉(Stephen Aguilar)指出,許多學生意識到,未來的就業機會與他們對AI的理解和使用能力息息相關。這種外部壓力可能使得學生錯失了內在動機所帶來的學習機會,因為他們未必會深入理解AI技術的運作原理。
儘管政府和學校政策在高等教育中對AI的使用有著重要影響,但教育者在塑造學生學習動機方面也扮演著關鍵角色。阿吉拉建議,教師應該考慮如何引導學生使用AI工具,進而培養他們的內在動機,鼓勵學生批判性思考,而不僅是依賴AI提供的答案。這樣的學習環境能夠激發學生對問題的興趣,並促進他們的創新能力。此外,學生也表達了對AI生成錯誤訊息的擔憂,期望能提升AI技術以減少此問題的發生。
(首圖來源: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