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育兒專家建議家長不要把孩子行程塞滿滿,認為會扼殺他們的創造力,這項建議也適用在大人身上。現在每個人手機無所不在,上面充滿各種刺激訊息,人們不再害怕無聊,也不再有無聊的時刻,但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認為,不無聊,可能才是現代人心理健康低下的根源。
現代人生活與科技緊密相連,與親朋好友溝通、支付帳單、關注新聞、尋找食譜、娛樂、資訊等等,我們永遠不會感到無聊,哈佛大學心理學家 Arthur C. Brooks 表示,無聊其實有它的存在意義。
寧可被電擊也不要無聊
現代人有多害怕無聊,哈佛大學專家做一場實驗,參與者必須坐在一個房間裡,15 分鐘內就什麼都不做,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按下一個按鈕,讓自己遭受痛苦的電擊。所以,參與者的選擇是坐在那裡無聊透頂,或是給自己電擊。令人驚訝的是,絕大多數人選擇電擊自己,而不是靜坐思考 15 分鐘。這證明,無聊太可怕了,人們都不喜歡沒事可做。
無聊是指我們傾向於不去想其他需要認知資源的事情,此時思維系統會切換到大腦中一個叫做默認模式網絡的區域,此時思緒會飄忽不定,很可能會去思考一些關於人生意義的重大問題。他說這是一個強大的神經網絡,與自我意識、回想過去、預想未來、進行自我反省和情景記憶提取等功能有關,但只有無聊時才會觸發它。
滑手機關閉思考能力
事實證明,這非常重要。因為當今社會抑鬱和焦慮情緒如此爆發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們實際上並不了解自己生活的意義。而且,我們甚至都沒有去尋找。我們之所以不去尋找?因為我們不需要。我們擁有一個設備,可以讓我們永遠不會感到無聊,而且大多數時候,我們甚至不需要刻意去想它,就能立刻拿起它。
如果每次稍微無聊就掏出手機,就會越來越難找到意義,這才是抑鬱、焦慮和空虛感的根源。而現代人因為沒有適時清空這些垃圾情緒,導致這些負面感受已經爆炸。
網路他人抹去自身個體性
研究數位社會的哲學家也認為,現在人的電子設備讓我們失去保持沉默、面對空虛時刻的能力,人們也更少進行更深層次的反思,深層次的反思才能讓我們充分地融入生活和自我。當寂靜或空虛的時刻來臨,我們會反射性的向他人尋求幫助,這些他人,指那些我們無意識追隨的社會集體,這些「他們」也悄無聲息的抹去我們自身的個體性。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 早就預言,在科技的統治下,真實的「我」的可能性消失在集體模仿的無限延緩之中。他形容,這是一種「生存的貧窮」。海德格認為,深度無聊並非只是一種心理狀態,而是一種特權心境,在這種心境下,日常世界開始退卻,只有在深刻的無聊中,我們才能與存在的整體相遇。
強迫自己無聊找回幸福感
數位生活及眾多平台提供層出不窮的細微干擾,阻礙人們沉浸於這種更原始的和諧狀態,滑手機愈多愈感到煩躁,然後就滑愈多手機。哈佛教授直言無聊的價值,他說如果從不感到無聊,生活就會失去意義,也會更加沮喪。
他將無聊視為一種技能,越能應付無聊,對日常事物的無聊感就越少,也有更多機會思考人生中最重要的問題,目的、意義、連貫性、重要性,說不定還會變得更快樂。
- Silence, Stillness, And The Power Of Profound Boredom
- Harvard happiness researcher explains why being bored is ‘essential’ for our mental health
(首圖來源:Unspal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