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子運算公司 IonQ 的執行長 Niccolò de Masi 近日表示,公司計劃在 2027 年推出搭載 10,000 個 qubit 的量子晶片,屆時將徹底「淘汰」NVIDIA 的 Blackwell 架構 GPU。他強調,即便傳統 GPU 擁有「整個宇宙的時間」來計算,仍無法觸及量子電腦可解決的問題規模。
The $IONQ CEO went on Bloomberg this morning claiming their quantum compute will surpass all $NVDA GPU compute by 2027 — and even called Blackwell a joke. This kind of hype ends in tears. IonQ will be adding another Q in due time. 😭 @MartinShkreli pic.twitter.com/B8UKUZV00G
— Ben Pouladian (@benitoz) September 16, 2025
de Masi 指出,IonQ 透過收購英國 Oxford Ionics 已加速技術進程,預計 2027 年前能把 IonQ 的處理器擴展到萬 qubit 等級。他認為,隨著量子邏輯閘的成熟與誤差修正機制的突破,傳統架構的 GPU 在某些關鍵應用(化學模擬、密碼學、最佳化)將顯得「過時」。
IonQ 的晶片有何特別?
IonQ 的量子晶片採用「離子阱(trapped ion)」架構,與 IBM、Google 的超導量子電腦不同,無需極低溫環境,而是利用雷射在真空中操控離子作為 qubit。這種設計相干時間較長、計算誤差較低,被視為更穩定的技術路線。另外, IonQ 的量子電腦目前主要透過雲端 API 提供服務,不像 GPU 那樣可以直接塞進伺服器部署在資料中心,兩者走的是完全不同的方向。。外界因此質疑:IonQ 的晶片能否真正在 2027 年挑戰 Blackwell?
高成本、少應用是最大挑戰
與 GPU 相比,量子晶片的硬體成本仍相對高昂:需要真空腔體、雷射與專用控制系統。即便 IonQ 的 qubit 數目可持續提升,但在運算速度、軟體生態與雲端整合上,距離 NVIDIA 的 GPU 還有很大差距。CSP(雲端服務供應商)如 AWS、Azure 雖已整合 IonQ 的服務,但大多數用例仍停留在研究與驗證階段,離 AI 模型訓練等主流商業應用仍有一段距離。
量子晶片取代 GPU?看來還早
從業界觀察,IonQ 的藍圖雖雄心勃勃,但短期內可行性不高。量子晶片尚未達到成熟商業規模,而 CSP 機房運算需求正走向更高速、更穩定的方向,尤其是 2026 年光通訊技術將導入 AI 伺服器,大幅提升傳統 GPU 的連接效率。再加上 NVIDIA 幾乎每年都會推出新架構 GPU,持續壓縮競爭者空間,因此 IonQ 要想在短期內取代 Blackwell,仍顯得遙不可及。
(首圖來源:oxford ion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