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旗下腦機介面公司 Neuralink 計劃於 10 月在美國展開新臨床試驗,利用植入式裝置將思考直接轉換為文字,協助有語言障礙的患者透過大腦訊號溝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批准該研究的調查性醫療器材豁免申請,為試驗清除監管障礙。
語音皮質直接解碼技術
Neuralink 總裁 DJ Seo 本週在韓國科學技術院演講時表示:「當患者想像說某句話時,我們能夠偵測到這個訊號」。這項技術針對因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又稱漸凍人症)或嚴重中風而失去說話能力的患者,透過解碼與預期語音相關的神經訊號,讓用戶能以文字輸出方式「說話」。
相比目前需要透過虛擬鍵盤操作的腦機介面,直接從語音皮質翻譯思考能大幅提升溝通速度,減少中介步驟。學術研究顯示,最新語音腦機介面已能達到每分鐘 62 個字的解碼速度,字詞錯誤率降至 9.1%,開始貼近自然對話速度。
全球臨床試驗快速擴張
Neuralink 目前已在五個國家開展臨床試驗,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公司透露,全球已有 12 名患者接受植入,累積使用時間超過 15,000 小時。首名美國患者已能透過裝置玩電子遊戲、上網瀏覽、發布社交媒體訊息及控制電腦滑鼠游標。
競爭對手 Synchron Inc. 也在測試類似的植入裝置,協助有運動障礙的患者透過電腦輸入文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和舊金山分校的研究團隊最近也在《自然神經科學》期刊發表突破性成果,研發出一種能夠近乎即時將腦部訊號合成為語音的串流方法。
長期商業化願景引發關注
Neuralink 的語音復原模組已於今年 4 月獲得 FDA 的突破性裝置認證,此舉可加速其審核和開發程序。Seo 表示,公司預計在 3 至 4 年內為健康人士提供 Neuralink 植入服務,實現以「思考速度」與最新 AI 模型對話,甚至透過 AirPods 接收資訊回饋。
然而,消費級腦機植入引發外界對技術濫用的憂慮,特別是考慮到現今智慧手機成癮和社交媒體演算法等科技的負面影響。業界專家認為,需要在協助有需要患者與防止技術「吞噬人性」之間取得適當平衡。
(本文由 Unwire HK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