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 YouTube 原本在許多大型節目創作者衰退後,法國創作者「酷」與團隊推出的《中文怪物》,第一集上線便以百名外國人同場競技、冠軍獎金 30 萬元、製作費 500 萬元的高規格,引爆台灣社群討論與媒體關注。節目於 9 月 20 日在頻道「酷的夢 Ku′s dream」上架,上線隔日即超過百萬播放、上線2 天累計突破 170 萬次觀看,這種對台灣 YouTube界來說的超大規模製作,加上以「外國人講中文」為競技形式,已成為台灣近來社群爆發性的現象級影片。
本土化的「大規模節目」
在全球 YouTube 生態中,所謂「規模型內容」長期由美國創作者 MrBeast 代表,他把資本、視覺刺激、遊戲機制相結合,打造出其他 YouTuber 難以望其項背的超大規格製作節目,在他為了進軍 Bilibili 時,曾經接受知名 UP 主「小 Lin 說」訪問,表示每段影片平均成本花費為 400 萬美元左右,但他是標準將所有賺到的錢投入內容製作,同時也開發出他自己的巧克力品牌 Feastables,藉由頻道業配、巧克力品牌所獲得的收入,餵養這個一年花費上億美元拍片的需求。
即便是全球最受歡迎的 MrBeast,也曾在不少訪談中承認高投入不等於高報酬,因此在這個時代,「把影片做大」在商業上並非是賺大錢的選項,以自媒體的魅力,藉投資合理成本賺取高額報酬才是現代 YouTuber 的商業模式。
但《中文怪物》如同「酷的夢」頻道名稱,酷為了實現自己想拍的東西,經常投入相較其他 YouTuber 來說的大成本,《中文怪物》這種大型競賽節目(以台灣 YouTuber 的環境來說算極大型)看起來也像是他的逐夢嘗試。住在台灣的外國 YouTuber 經常會以語言能力為拍片題材(包括酷自己),而將原本三四個人組合、利用簡單場景、白板問答等簡易節目設計,一口氣轉變為數十人的大型測驗、且投入成本搭建舞台與螢幕,以自身之力打造出規格接近或超過電視製作的大型競賽。
「REAL」是一種風格
酷的夢頻道過往就以「真實 REAL」聞名:假設都是拍攝食物題材,大部分 YouTuber 都會選擇「台北市魯肉飯」、「嘉義雞肉飯」等以地區為主,只需要在一個地區拍攝完畢的影片,或是在需要橫跨縣市拍攝同樣題材時,他們會選擇在不同日期按照行程拍攝不同的跨縣市題材,最後再後製剪接在一起(蔡阿嘎經常選擇這種作法)。
酷則是會選擇將「全台灣滷肉販」這種題材一口氣拍完,於是你們會看到成員可能是開車、可能是坐高鐵、甚至會坐飛機到外島,一口氣將全台灣包含離島的題材拍完,這種「馬拉松式」拍攝雖然可能匆忙,但更顯得真實且充滿一種趣味。這種「REAL」並非代表粗製濫造,而是製作方法刻意保留即時性與緊張感。
《中文怪物》把這種精神帶進棚內大型競賽:多機位捕捉參賽者反應,流程緊湊但保留臨場失誤與真實情緒,讓觀眾感受到「此時此刻就發生在眼前」。與大部分 YouTuber 代表的「精緻後製」、「拼圖剪接」、「Vlog」路線相比,原本就以緊張感、真實感做為節目賣點的酷,《中文怪物》更像把「即時壓力」升級為專業舞台──遠見雜誌報導現場同時啟用 17 台攝影機、超過 30 台監視器,原始素材達 17TB。
《中文怪物》畫面密度與收音掌控貼近專業實境綜藝,卻刻意保留臨場不可控的「REAL」味道。連帶地,許多分析把它拿去對照「為什麼電視台做不到」的題目,從決策鏈長短、投放節奏、授權成本,到題材的實驗空間,提出結構性差異。比較無關對錯,而是兩者載體不同:YouTube,「一次性爆點」與「系列的可追性」可同時成立;電視圈則受檔期、贊助、審查機制,往往使風險承擔更保守。
評論者普遍以「500 萬成本的六集製作」描述《中文怪物》,不難看出大家也理解這不只是一般影片,而是台灣 YouTuber 旗艦級企劃──這系列影片已接近可複製的「內容生產線」:如把「季賽」發展成「年度企劃」,再往下分拆出地域賽、主題賽、校園賽、教材化剪輯,《中文怪物》有機會具備成為平台級 IP 的重要條件。
(首圖來源:酷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