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經濟產業省上週五公布一項計畫,目標是在 2050 年前透過在全國 118 個地區開發地熱發電,為日本新增 7.7 吉瓦的電力供應,並將於 2026 年展開初步鑽探,2028 年進行試驗性鑽探,力爭在 2030 年代實現商業化發電。此次計劃特別強調導入最新的「增強型地熱系統」(EGS),以突破傳統地熱資源限制。
地熱發電主要有三種傳統形式:乾蒸汽型(Dry Steam)、閃蒸型(Flash Steam)與雙循環型(Binary Cycle)。乾蒸汽型是直接抽取地底蒸汽來推動渦輪,而閃蒸型與雙循環型則需依賴高溫地下水,先抽取再轉化為蒸汽發電。
與此不同,日本最新推動的「增強型地熱系統」(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EGS)不再受限於天然溫泉資源。該技術透過深層鑽探將水注入乾熱岩層,使其受熱成為高溫蒸汽,再回收推動渦輪機發電。相較傳統方式,EGS 開發潛力更大,能在更多地區落地應用。日本政府的目標是將發電成本壓低至每度電 12 至 19 日圓(約新台幣 3.49-3.90 元),與液化天然氣發電相當。
日本在地熱資源上排名全球第三,但開發計畫過去屢遇瓶頸,主要因資源多位於國家公園範圍,並引發溫泉業者對水源受影響的疑慮。至於最新的增強型地熱技術(EGS),能否真正化解這些限制、為日本帶來大規模的地熱電力,仍有待觀察。
在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地熱潛力區則位於陽明山大屯火山群。專家推估其蘊藏約 2,886 MWe 的發電潛能,是全台唯一具備火山型地熱的地區。然而,大屯山因座落於國家公園內,屬於限制開發區,再加上地熱鑽井技術門檻高、造價動輒上億,且設備長期面臨腐蝕問題,使得開發規模至今仍受侷限。不過,隨著相關技術逐步進展,未來有望突破部分天然與工程上的瓶頸,進一步釋放地熱發電的潛能。
(首圖來源:Flickr/denisbin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