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流量腰斬 90%?解析 AI 搜尋衝擊下的新遊戲規則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0 月 04 日 11:0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Google , 數位內容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網站流量腰斬 90%?解析 AI 搜尋衝擊下的新遊戲規則

當你想查資料時,會用 Google、ChatGPT 還是 Perplexity?

搜尋,曾是我們理解世界的起點,但吸收資訊的途徑已改變。2025 年 Google I/O 開發者大會,Google 推出 AI Mode(AI 模式,台灣推出時程尚未公布),等於 Google 搜尋內建聊天機器人。

未來,你只要對 Google 說:「我要規劃五天京都自由行,要帶爸媽同行,共三人,每人預算 5 萬元。」它就會從路線、交通方式、住宿到景點等給予完整行程建議,不需點進任何網站,所有資訊一次到手。

▲ Google 今年推出 AI Mode,主打更進階的搜尋問答。

這搜尋不只讓過程更快,也讓「點擊」這件事變多餘。換句話說,Google 大動作更新,把人們推往「零點擊」(zero click search)時代。

Google 為何更動搜尋引擎設計,革自己的命?

不過,為什麼 Google 要自己更動搜尋引擎設計?早在 2021 年,Google 就出現「讓 AI 直接回答搜尋」提案,但最後胎死腹中,不是技術不到位,而是沒人敢動 Google 的本業:關鍵字廣告。

身為流量分發業者,搜尋引擎會找出有價值的網站、導流、變現、分潤。但 2022 年底 ChatGPT 問世後,Perplexity、Felo 等新興搜尋工具打破這套規則,直接回答問題甚至撰寫專業摘要,掠奪使用者的注意力。

Google 這才發現,與其讓使用者流向別人家,不如自己做比誰都好的 AI,即便要改變自己的商業模式。因人們要的,不再只是「去哪裡找答案」,而是直接要答案。

Google 兩年來吞了不少敗仗,如語言模型 Gemini 在 AI Overview 上線時錯誤頻傳,甚至出現「吃石頭有益健康」等離譜建議。外媒《Wired》稱 Google 一開始極力淡化這些錯誤,直到負責搜尋業務的副總裁發表聲明,才開始調整演算法與內容篩選。

一番整頓後,Google 終於重新拿回搜尋生態主導權。這次不只端出 AI Mode,還有「agentic search」(代理搜尋),比方說你問:「幫我訂明年春天台北到首爾的機票」,AI 會自動登入機票官網、比價、完成購票,再將票券寄到你的信箱。

零點擊時代來臨!內容網站自然流量腰斬,誰的衝擊最大?

無論是哪種模式,未來使用者會愈來愈少點進入網站,讓網站的自然搜尋流量下降。《彭博》(Bloomberg)指出,AI Overview 上線後,多數小型網站的搜尋流量瞬間腰斬,有人失去 90% 讀者,也有創作者因廣告收入暴跌而不得不結束更新網站。

衝擊下品牌與內容經營者不能再只依賴傳統 SEO。零點擊不是末日,而是新賽局。只要懂得善用工具與方法,內容依然能被 AI 看見,甚至獲得比過去更高的品牌曝光。

如果搜尋引擎不再導流,首當其衝的,是答案太明確、問題太簡單、可「一句話講完」的領域。

有十多年 SEO 行銷顧問經驗、客戶涵蓋遠傳電信、誠品等千家企業的 Harris 先生觀察,健康與保健類網站受創尤其嚴重。像販售營養保健品、經營健康資訊平台,或教人如何選擇運動器材的網站。

過往使用者搜尋「維他命 B 群的功效」,還會點進幾篇文章交叉比對、看網友心得或查詢成分差異。現在,AI 搜尋會有完整摘要,列出 B 群主要功能與適合族群。一旦使用者得到答案,搜尋過程也就終止,不會給網站更多流量。

受影響的不只健康類型,實用型內容像是查詢床架尺寸、筆電規格、BMI 計算、旅遊天氣等資料,統統都在 AI 狙擊範圍。簡而言之,能快速整理、標準化、模組化的內容,愈容易被 AI 取代。

三問題檢視,AI 搜尋時代,你會被取代嗎?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受負面影響,需要複雜決策和深度判斷的內容,AI 搜尋時代仍有優勢。

Harris 指出,雖然 AI 講得出咖啡沖煮步驟,但使用者問「新手該買哪台磨豆機」時,AI 只能列出幾款產品和參數,未必能正確回答「你只是偶爾喝的話,手磨就夠了;但如果每天喝,電動比較省事。」這種答案需要根據個人習慣、生活節奏,甚至預算與品味判斷,AI 還難做到。

室內設計師也類似,AI 會回答家具標準尺寸,但如果問「我家是老公寓,天花板很矮,要怎麼佈置才不壓迫?」AI 建議就開始模糊,因為設計這件事不只是規格拼湊,而是風格選擇與情境設計,帶有品味與空間感知的判斷。

當搜尋走進 AI 時代,沒有人能全身而退,但你可以先問自己三個問題評估有多危險:

  1. 我的內容是否一句話就能說完?
  2. 看完 AI 回答後,用戶還需要我嗎?
  3. 我的專業判斷,值得信任嗎?

如果你不只提供資訊,而是輔助選擇,加上觀點、比較、踩雷經驗、實測心得等內容,能讓使用者獲得像「健身新手該吃哪種蛋白粉?」「這個症狀要看哪一科?」這些沒有所謂正確答案的解答,就還能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由 經理人月刊 授權轉載;圖片來源:Google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