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 AI 技術與量子科技加速推動全球產業變革,工研院副總暨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林昭憲表示,量子計算的進展不僅將重塑科技產業結構,也將延伸至能源、生醫與金融等領域,掀起新一波技術浪潮。
工研院今(28)日舉辦為期七天的「眺望 2026 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以「AI 與量子躍升新經濟」為主題,今日上午聚焦於量子科技的全球趨勢與臺灣的潛在機會。
林昭憲指出,量子運算目前主要分為三大技術路線:超導、離子阱與光學量子。超導具擴充與量產優勢,離子阱以高保真度和長相干時間見長,而光學量子則可在室溫下運作,便於與通訊及感測技術整合。
他強調,國際對量子投資的熱度持續升溫,累計投入金額逾 440 億美元,主要聚焦金融、製藥與材料模擬等應用領域。根據麥肯錫預測,全球量子產業規模有望於 2030 年突破 900 億美元,成為驅動下一波科技革命的重要動能。
臺灣可望以 AI 與半導體供應鏈為核心優勢,逐步發展量子軟體、演算法及測試場域,串聯國際研發能量,建立自有的量子產業生態。林昭憲表示,若臺灣能將 AI 技術與半導體製造實力結合,未來有機會在全球量子計算產業鏈中占有關鍵地位。
本次研討會亦邀集多位國際重量級講者,包括量子創新公司 Quantinuum 創新首席科學家 Harry Buhrman 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Alain Aspect 教授、鴻海科技集團量子計算研究所所長謝明修,以及 IBM 台灣技術長莊士逸,分享量子運算與人工智慧在全球產業應用的最新進展,為臺灣未來的量子策略與國際合作方向提供借鏡。
(首圖來源:工研院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