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速度遠超預期,台灣正面臨氣溫逐年升高,甚至「沒有冬天的未來」。隨著高溫日數不斷增加,立院近日推動《氣象法》修法,擬將高溫納入災害天氣,為高溫假提供法源依據。交通部表示支持,預計 11 月預告草案,並研議將熱帶性低氣壓一併納入災害定義,後續將持續蒐集各界意見。
根據台灣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與環境部於2024年共同發表的《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若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增加,台灣的平均氣溫在2060年後,可能較工業化前上升超過攝氏兩度,冬季長度將顯著縮短,而夏季的時間則會大幅延長。
在最嚴重的氣候情境下,2060年以後台灣冬季將成絕響,每一年都是最熱的夏天,全年高溫與潮溼將成為常態。這樣的變化不僅改變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將對勞動者的工作條件造成長期的壓力,因為原本冬季帶來的「季節變化」可能徹底消失。
隨著極端高溫日數的增加,勞工所面臨的「熱壓力」問題日益嚴重。熱壓力是指人體在高溫、高溼、低風速或強烈日照等環境中,因體溫調節失衡而造成生理負擔。單看氣溫並不能準確反映這種負擔,因此科學家發展了多種衡量熱壓力的方式,其中最常見的是「綜合溫度熱指數」或「熱指數」。
這是一種將氣溫與相對溼度結合的計算方式,用以表示人體實際感受到的熱程度。例如在氣溫32°C、溼度70%的情況下,熱指數可高達41°C,這意味著身體所感受到的熱遠比實際氣溫更強烈。當熱指數持續升高時,人體的散熱效率下降,可能導致中暑、熱衰竭甚至心血管風險上升。
然而,熱指數不僅關乎健康,更直接影響勞動生產力。根據發表於《Environment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的一項研究指出,綜合溫度熱指數(WBGT),包含了日照溫度、溼度以及輻射熱;當環境熱負荷上升,每升高1°C的溼球黑球溫度,工人的有效工作時間會下降約0.5%至1%。這意味著長時間暴露於高溫下的勞工,不僅工作速度會放慢,錯誤率與疲勞感也會增加。
研究進一步顯示,約三成的戶外工作者表示,極端高溫明顯削弱了他們的工作效率與注意力。更嚴重的是,長期熱壓力下的勞動者往往難以恢復體力,形成一種「疲乏循環」,即使在短暫休息後也難以回復正常表現,而也因為高溫影響,勢必要減少工作時數。
生理匱乏影響心理,高溫環境同樣會侵蝕勞工的專注與安全意識。研究顯示,當熱指數超過35°C時,人的反應速度、判斷力及工作記憶都會下降,增加操作錯誤與職業傷害的風險。對於從事建築、運輸、農業或工廠製造等行業的勞工而言,這些影響尤為致命。
目前,勞動部提出風扇衣的購買補助,以及高溫戶外工作指南,而營建工地也開始加裝水霧、風扇,以及室內休息隔間,試圖緩解高溫壓力帶來的工作傷害;未來這樣的情況會越來越普遍,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逐漸密集,我們到底要面對的是日益惡劣的環境,減少工時、注重勞工工作風險,甚至是用機械代替人力,都是未來應對戶外以及勞力密集的產業,要盡快改變的事情。
當環境不再適合於人類活動,該怎麼做?想起電影《沙丘》裡的集水套頭服裝去抵抗外星球的沙漠環境。我們真的要改變生活方式去應對越來越惡劣的環境氣候,願我們的科技與對環境的責任意識能夠更為充足,為我們大量活動與過度消耗地球資源帶來的後果負起責任。
(首圖來源:pixab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