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ChatGPT 問世以來,人工智慧(AI)成為全球資本市場最炙手可熱的主題。矽谷、華爾街與全球投資人將目光與資金傾注其中,推動科技股一再創高。然而,多位經濟學者與科技觀察者警告,這場 AI 盛宴背後,正逐漸形成一個可能「戳破所有泡沫的終極泡沫」。
綜合外媒報導,AI投資的狂熱自2022年底爆發,無論是OpenAI、Anthropic,還是微軟與Google,各家企業都以「超智慧」為願景,燒掉數十億美元開發新模型。根據金融研究數據,AI產業的資金流入規模已達網路泡沫時期的17倍,而晶片巨頭輝達市值甚至曾逼近加拿大整體經濟規模。
經濟學者指出,泡沫的本質不僅是投機,而是「故事」──人們相信AI能解決所有問題,從氣候變遷到癌症治療,從自動化生產到智慧社會。這種集體敘事讓資金蜂擁而入,推升估值遠超實際產值。
AI 具備「泡沫」四大特徵,投資人看到了?
來自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經濟學家布倫特‧戈德法布(Brent Goldfarb)分析,AI具備「泡沫」的四大特徵:高度不確定性、純粹型企業、大量新手投資者,以及極具感染力的願景敘事。若以0到8分衡量泡沫程度,他認為AI已達滿分。
高度不確定性是AI市場的核心問題,且多數企業仍在摸索其商業模式,推理與訓練成本高,麻省理工學院研究指出,95%導入生成式AI的公司尚未見獲利。即便如此,投資人仍前仆後繼,根據矽谷銀行數據顯示,今年近六成創投資金流向AI公司。從輝達到Perplexity、CoreWeave,純粹的AI企業層出不窮,也因此更容易引發過熱風潮。
AI 貢獻美國 GDP,但企業獲利未同步提升
《大西洋》(The Atlantic)報導指出,這場熱潮的物理載體,則是正以驚人速度崛起的資料中心。從印第安納州到亞利桑那沙漠,原本的農地與荒原被一座座鋼筋巨構取代。以美國印第安納州新卡萊爾為例,短短一年內已興建與規畫超過30座資料中心,耗電量預估超過500兆瓦,相當於數十萬戶家庭用電。AI模型的龐大運算需求,正在重塑能源系統與建設模式。
然而,繁榮的另一面是風險。AI支出對美國GDP成長貢獻超過九成,但企業獲利並未同步提升。科技巨頭雖坐擁鉅額現金流,卻也為了競逐AI優勢而不斷舉債擴張,並與私募基金合作進行複雜的融資結構──透過租賃資料中心、再打包成證券販售給投資者。這些金融工程讓資金循環於AI產業內部,與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高風險債券包裝」有驚人相似之處。
AI 能保證獲利嗎?產業鏈陷沉重債務隱憂
部分分析師憂心,一旦AI的獲利承諾落空,這些以資料中心與租金收益為擔保的金融產品可能引爆連鎖效應,波及退休基金與一般投資者。更令人不安的是,AI基礎建設老化速度極快,晶片汰換週期僅數年,若回報不足以支撐更新成本,整個產業鏈都將陷入沉重債務壓力。
AI的確正在改變世界,但這種改變可能代價高昂。歷史上,電力、航空與網際網路都曾引發泡沫,也最終重塑經濟與社會。如今AI同樣站在臨界點:若成功,將徹底重構人類工作與產業結構;若失敗,則可能引發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與信任危機。
當全球投資人追逐「超智慧」的夢想,矽谷巨頭們正大規模重演歷史。AI究竟是推動人類進化的引擎,還是下一次崩盤的導火線?或許只有當泡沫真正破裂時,答案才會浮現。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