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列印技術正在迎來柔性革命。美國康乃爾大學和卡內基美隆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一項創新成果,開發一台能以傳統毛線「編織」出立體物件的 3D 針織機,結合紡織與電腦自動化控制,未來可應用於可穿戴裝置與醫療領域。
這款原型機主要由3D列印零件構成,擁有一個6×6排列的編織針床。電動編織頭會依照電腦程式設定的指令,精準分配紗線至指定針位。每根針由3D列印的雙鉤與黃銅支撐管組成,雙鉤可獨立運作,使機器能選擇「正針」或「反針」編織方式,靈活度媲美人工編織。
目前該設備仍處於研發階段,速度較慢,偶爾出現線圈脫落等問題,暫時只能製作護腕、盒子、金字塔等簡單立體物件。不過,研究團隊表示,未來若能擴充編織模組、增加針數,性能將顯著提升,可進行更複雜造型的編織。
研究人員指出,透過控制毛線結構與密度,機器可編織出具不同厚度與剛度,有望用於醫療領域,例如製作支撐人工韌帶的三維支架狀結構。
(首圖來源:康乃爾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