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不再孤單,首張「系外蝴蝶圖」證實類太陽恆星也有磁場反轉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15 日 22:35 | 分類 天文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太陽不再孤單,首張「系外蝴蝶圖」證實類太陽恆星也有磁場反轉

天文學家首次為太陽以外的恆星繪製出「蝴蝶圖」,成功追蹤另一顆恆星的磁場週期。所謂「蝴蝶圖」是用來呈現恆星表面磁場極性分布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因太陽黑子分布在長期觀測中形成展翅狀的圖形而得名。這項新成果來自對名為「時鐘座 ι」(Iota Horologii)的恆星長期觀測,結果顯示它的磁場行為與太陽相似,讓我們能以新的視角比較不同恆星的磁場生成與活動循環,成為研究恆星磁場循環活動的重要里程碑。

太陽的磁場約每 11 年反轉一次,形成 22 年的週期變化。磁場的變化驅動太陽表面活動,包括黑子、閃焰與日冕物質拋射等現象。當磁場結構變得複雜時,黑子數量增多、活動加劇;在磁場較穩定的時期,太陽表面則顯得平靜。這些週期性變化同時影響地球上極光的出現頻率與強度,以及地球的太空天氣。科學家將這種磁場生成與反轉的機制稱為「發電機理論」(Dynamo Theory),但理論仍有許多未知,例如磁場究竟如何及在何處產生。

為了確認太陽磁場週期變化是否與其他恆星一樣普遍性的存在,研究團隊選擇觀測與太陽性質相近的恆星。時鐘座ι距地約 56 光年,年齡約 6 億年,質量、大小與表面溫度皆與太陽相似。先前研究推測它的活動週期僅約 1.6 年,週期短而明顯,因此成為理想觀測對象,可在數年內驗證磁場變化。

自 2015 年起,天文學家利用設置於智利的歐洲南天天文臺(ESO)3.6 公尺望遠鏡上的高精度徑向速度行星搜尋儀,以偏振光光譜方式長期觀測這顆恆星。光譜資料揭示其磁場強度與方向。經重建整體磁場結構後,結果顯示,時鐘座ι的完整磁場週期約為 2.1 年,磁場極性會隨時間變化,形成可視化的「蝴蝶圖」。

▲ 時鐘座ι(Iota Horologii)的「蝴蝶圖」(左)顯示該恆星全球磁場隨時間的變化。上、中央兩圖分別為徑向與方位向的大尺度磁場,顏色代表磁場沿視線方向的強度(單位為高斯),藍色表示南向磁場、紅色表示北向磁場。沿時間軸由左至右可見磁場極性周期性翻轉,形成約 2.1 年的磁場週期。下方曲線為該恆星的表面活動指數變化,用以追蹤活動強度。右側為太陽的對照圖,呈現太陽磁場在多個週期中類似的南北極性反轉與活動分布。

這張首度繪製的「太陽系外蝴蝶圖」證實該恆星的磁場週期與活動週期密切相關,呈現出與太陽相似的規律。此成果不僅是觀測技術的突破,也為研究恆星磁場的生成與演化提供了新的比較基準。接下來,研究團隊將擴展觀測範圍,建立更多類太陽恆星的磁場資料,以進一步驗證發電機理論在恆星演化過程中的普遍性。

(本文由 台北天文館 授權轉載;圖片來源:ESO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