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長蛇座方向、距離約 2,200 萬光年的星系 NGC 3621 中的超新星 SN 2024ggi 於 2024 年 4 月爆發。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台(ESO)的甚大望遠鏡(VLT)在爆炸後約 26 小時內進行觀測,使 SN 2024ggi 成為少數能在極早期取得爆炸幾何資訊的案例。
SN 2024ggi 的前身是一顆紅超巨星,質量大約是太陽的 12 到 15 倍、大小約為太陽的 500 倍,是典型會以核心坍縮方式爆炸的大質量恆星。當這類恆星走到生命末期,中心已沒有足夠的燃料支撐時,核心會突然塌縮,外層物質向內掉落,並在撞擊後被強力反彈出去,形成向外擴散的衝擊波。當衝擊波衝破恆星表面時,能量瞬間釋放,超新星亮度便會在短時間內暴增。
一般恆星能長期維持近乎球形,是因為向內的重力與核融合產生的向外壓力彼此平衡,一旦燃料耗盡,這個平衡就會被打破。對大質量恆星而言,這正是超新星爆發的開端:核心迅速坍縮,外層物質落下後被反彈,衝擊波向外推進,最終把整顆恆星撕裂。然而這個階段非常短暫,爆炸最初的形狀通常會在與周遭物質互動後迅速消失。
此次觀測利用甚大望遠鏡(VLT)上的儀器進行光譜偏振量測,首次直接量得爆炸早期的三維幾何構型。即使超新星在望遠鏡中只是一個亮點,其光的偏振特性仍記錄了物質分布的不對稱訊號。
偏振資料顯示,SN 2024ggi 初始噴發的外拋物質呈現「橄欖狀」的不對稱形狀。隨著爆炸向外擴散並與周圍物質碰撞,外層噴出物變得較扁平,但其軸向對稱方向仍保持一致。此結果指出,該次爆炸具有明顯的軸對稱性,並可能反映大質量恆星爆炸中一種常見的驅動機制。這些觀測結果提供了大質量恆星核心坍縮機制的重要限制,可用於排除部分現行超新星理論模型,並改進對恆星最終演化階段與爆炸物理過程的理解。
(本文由 台北天文館 授權轉載;首圖為藝術示意圖,呈現超新星 SN 2024ggi 的爆發情景,其早期外拋物質呈現類似橄欖的形狀,來源:ES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