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懂得「合作」的動物,越不容易罹癌?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29 日 0:00 | 分類 生物科技 , 自然科學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越是懂得「合作」的動物,越不容易罹癌?

癌症並非人類專屬,許多野生動物也會長腫瘤,但某些物種似乎特別「抗癌」。最近蘇黎世大學(University of Zurich)發現,動物「合作生活方式」(cooperative lifestyle)與較低癌症風險有關。論文近日刊登於《Science Advances》期刊,從演化角度解釋,為什麼有些動物罹癌機率較低。

從單打獨鬥到群體共助

狐獴、裸鼴鼠、獅子群等哺乳類動物以群體生活為主,會共同育幼、共享資源、一起抵禦掠食者。研究顯示,這類「合作型」動物的癌症發生率較低;相反的,獨居或高度競爭的物種,罹癌風險偏高。

合作行為可能有多重益處:群體生活能分攤外部風險與資源壓力,個體生理負荷降低,減少細胞受損與突變的機會;其次,合作物種會出現「非繁殖成員」,這種「降低生殖壓力」策略,或許也能減少細胞癌變風險。這些動物社會行為的演化,不僅影響族群存續,也降低個體細胞癌變風險。

演化中的「抗癌策略」

團隊整合全球哺乳類的癌症資料,並以數學模型模擬社會行為與癌症死亡風險的演化關係。結果顯示,高度競爭、頻繁繁殖物種的癌症風險較高;穩定互助的物種,癌症發生率明顯較低。

這項研究提出一個獨特觀點:許多合作型動物往往需要年長個體維持功能,因此演化會傾向淘汰導致「癌症風險」的基因。長期合作生活可能促成更強健的抗癌機制,使群體生態與生理都占優勢。

給人類的啟示

團隊強調,「人類多合作並不等於防癌」。人類的癌症風險受飲食、環境污染、基因突變、醫療等多重因素影響,比野生動物複雜太多。更重要的是,「合作」指的是長期演化形成的社會結構,而不是朋友偶而聚會或定期社交活動。不過穩定人際支持與低慢性壓力,確實可能有助保持免疫與代謝穩定,某種程度間接降低疾病風險。

這項研究開啟「演化醫學」(evolutionary medicine)新方向。未來學者可考慮擴展至更多物種,以了解不同社會結構如何影響癌症風險;也可探索分子機制,如腫瘤抑制基因、免疫監控、DNA 修復或抗氧化系統是否在合作社會更活躍。對人類而言,這提醒我們:強調競爭與效率同時,也不應忽略互助與穩定關係的重要性。演化給我們的線索顯示,合作或許是促進健康與長壽的自然之路。

(首圖來源:Pixabay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