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被馴化成狗,現在在城市當中的浣熊,似乎也走上被馴化的路線。科學研究發現,城市浣熊在外形上變得越來越可愛,不只外觀改變,個性也變得溫和,出現早期馴化階段的特徵。
浣熊廣泛分布於北美,因在垃圾桶裡翻找食物而聞名,長期以來被戲稱為「垃圾熊貓」和「後院大盜」,隨著它們逐漸適應城市生活,也越來越習慣與人類相處。有些浣熊甚至在網路上小有名氣,一些獲救或被收養的浣熊成為 TikTok 明星。
發表在《動物學前沿》期刊一項新研究分析近 2 萬張美國各地浣熊的照片,發現城市浣熊的吻部似乎比鄉村浣熊短。這種變化與科學家所說的早期馴化階段相符,類似的特徵也出現在現代犬貓的祖先身上。
戰鬥逃跑反應減弱
驅動因素是垃圾,人類到哪都會製造垃圾,替浣熊創造唾手可得的食物機會,但為了利用這無窮無盡的自助餐,野生動物必須保持微妙的平衡,既要足夠大膽翻找垃圾桶和穿梭於人類環境,又不能過於大膽以至於構成威脅。野生動物為了表現足夠乖巧,造成一種選擇壓力,而經過幾代的繁衍,這種大膽與謹慎的平衡,可能會減弱他們天生的戰鬥或逃跑反應,並微妙改變動物的面部特徵。
研究結果與科學家所稱的「馴化症候群」相符,馴化症候群如卷尾、下垂的耳朵、色素脫失、大腦變小和臉部骨骼減少等解剖和形態變化,通常被認為是其中最明顯的特徵,這些特徵在一些較常見的家養寵物身上也能見到,例如由狼進化而來的狗。除了外觀改變,性情也較為溫順。研究人員認為,這種自然選擇,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城市浣熊的外形似乎正在改變。
這些變化的一個主要解釋是神經嵴馴化症候群假說,該假說認為所有這些變化都與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一個環節有關。神經嵴細胞從背部遷移到身體其他部位,負責顱骨和臉部的發育,以及色素沉著和其他性狀的形成。該假說認為,馴化壓力導致到達目標部位的神經嵴細胞數量減少,因此研究人員可以反覆觀察到的這些性狀。
馴化是動物選擇的結果
過去科學家已發現城市狐狸和老鼠也有這個特徵。一旦野生動物開始在人類附近活動,它們就會變得不那麼害怕,甚至可能開始表現出馴化綜合症的生理症狀。
研究人員表示,馴化可能並非始於人類的干預,而是動物逐漸進化以適應人類環境的過程。作者指出,人類過去曾捕獲或選擇性的培育動物,因此本來認為馴化過程是由人類發起的,但這個過程發生的時間比預期更早,可能在動物習慣人類環境之後就開始了。但出現馴化特徵的都是小動物為主,當黑熊棕熊入侵人類生活環境,熊可能沒這麼容易被馴化。
- Urban Raccoons Are Showing Signs of Early Domestication, With Shorter Snouts Than Their Rural Cousins
- Cuter and closer: Raccoons may be on their way to becoming America’s next pet
(首圖來源:Flickr/David Slater CC BY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