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 與 NOAA 近日聯合宣布,2025 年南極臭氧破洞面積、深度均創下 1992 年以來第五小紀錄,國際社會數十年齊心維護臭氧層的心血終於結出豐碩果實。
南極地區上空臭氧層破洞規模通常於每年 9~10 月達到最大(南半球春季);更具體來說,破洞從 9 月起持續擴大至 12 月初,9~10 月是臭氧消耗最嚴重時期。
利用 NASA Aura、NOAA-20、NOAA-21 衛星,以及 NASA 和 NOAA 聯合運行的 Suomi 衛星監測數據,分析表明今年南極臭氧層枯竭高峰落在 9 月 7 日~10 月 13 日,比過去十年平均提早近 3 週,破洞平均範圍約 1,871 萬平方公里,雖然仍約美國本土面積 2 倍,但已比往年小約三分之一,不僅減少紫外線照射影響程度,還縮短破洞影響時間。
詳細而言,9 月 9 日臭氧破洞單日範圍達今年最大,約 2,286 萬平方公里,但破洞面積比 2006 年觀測的破洞小約 30%,後者平均面積 2,660 萬平方公里。
NASA、NOAA 報告表明,《蒙特婁議定書》和修正案有效控制破壞臭氧層的化學品排放,正幫助臭氧層逐漸癒合,本世紀晚些時候有望使臭氧層完全恢復。
科學家表示,若沒有國際協議合作,平流層氯含量仍與 25 年前一樣多,今年的臭氧破洞就不會縮小至 1992 年以來第五小規模,而是會比當前觀測大 250 萬平方公里以上。
- NASA, NOAA Rank 2025 Ozone Hole as 5th Smallest Since 1992
- The Ozone Hole Continues To Prove Climate Action Can Work
(首圖來源:AI 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