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儘管全球受到疫情影響,各國經濟難免受到衝擊而下滑,但正在對抗疫情反撲的日本,似乎陷入內外交迫的窘境。《日經新聞》報導,從去年疫情爆發期間各主要國家民營企業表現,七大工業國(G7)中企業設備投資金額下滑只有日本與加拿大,股市指數表現也不佳,憂心企業保守的作為,恐怕會使日企出現史上第三次的失敗。
《日經新聞》引用甫辭世的美國社會學家傅高義對日本看法的轉變,傅高義曾在 1979 年撰寫《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中認為美國應該向日本學習,但 2004 年本書再版中,一改先前的觀點,向日本示警:「日本人失去了曾經的進取精神」。報導認為,在擺脫 COVID-19 疫情危機的全球性復甦競爭當中,傅高義的擔憂也許會一語成讖。
企業設備投資遠落後他國
企業對設備的投資,一向是觀察景氣的先行指標,日媒觀察指出,七大工業國成員中,去年 7-9 月的企業設備投資相較於 4-6 月出現下滑的國家只有日本和加拿大。相較加拿大降幅不到 1%,日本企業的萎縮卻非常明顯,認為日本有可能從復甦初期就會落後於人。
日本在泡沫經濟崩潰之後,於全球性大競爭中失敗了兩次,第一次是 1990 年代中期的「IT 革命」,不但 IT 投資規模相形見絀,而且缺少美國 GAFA(Google、亞馬遜、Facebook 和蘋果)和中國 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那樣的大型平台營運商。
第二次則是 2008 年雷曼危機後的復甦,雷曼危機後的國內生産總值(GDP)增幅到 2019 年只有 7%,遠遠低於歐美的 20% 以上,除日本之外的亞洲更是擴大一倍。
不敢投入資金與法務觀念落後成阻礙
日媒分析日企改革遭到的阻礙,在於無法「勇於投資」,認為必須把為自己承擔風險的資金當作朋友,認日企若想轉變業務模式,就要在設備和研發上投入鉅額資金,無論是從股市籌資或用自有資金,但如果股東不同意冒險,就無法進行挑戰。另一個改革面臨的問題則是法務部門缺乏覺醒,由於法令往往落後於創新,若法務總否定新的想法,那就危險了。
報導最後引用傅高義於 2004 年時的警語:「如果中國進入重工業及高科技産業,日本很難保住優勢」示警,並強調傅高義當時提出解藥處方,建議資金遠離僵屍企業,流入有發展前景的風險企業的機制。認為這些敦促日企改革的建議至今仍相當具有見地。
(本文由 中央廣播電台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