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台北 天文館

毫秒脈衝星揭開前所未有的星際電漿結構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27 日 0:00 | 分類 天文

脈衝星是高速旋轉的中子星,會規律發出強烈無線電波,當訊號穿越星際電漿結構時,會出現類似「閃爍」現象,就像星星一閃一閃。科學家用南半球最強大電波望遠鏡 MeerKAT 對一顆脈衝星的閃爍現象精細觀測,鄰近宇宙空間發現隱藏的電漿結構,包括清晰弓形震波與本地泡(Local Bubble)內的微型電漿湍流。 繼續閱讀..

首次繪製星際冰地圖,揭開恆星誕生的化學起點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20 日 22:38 | 分類 天文

天文學家首度利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對單一分子雲繪製三種星際冰(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分布圖,深入解析恆星誕生前的化學環境。這項研究不僅提升空間解析度,也大幅增加樣本數量,為理解恆星與行星形成提供關鍵新線索。團隊成員之一為國立清華大學天文研究所的何英宏助理教授。 繼續閱讀..

韋伯太空望遠鏡揭開 NGC 1514 星雲的真面目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9 日 21:54 | 分類 天文

韋伯太空望遠鏡憑藉獨特中紅外觀測,拍攝到迄今最詳細行星狀星雲 NGC 1514 的影像,並揭示星雲內許多細緻結構,像模糊塵埃環,以及中間粉紅色區域中因物質噴出把外面雲氣衝破的洞。影像中央看起來像一顆又大又亮的星星,但其實是兩顆恆星靠得很近。現在看到的影像是經過數千年時間才形成,這過程還會再持續數千年。

繼續閱讀..

紅色星系不全是死亡星系,恆星形成新觀點挑戰星系演化理論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8 日 22:37 | 分類 天文

通常紅色星系分類為無法再產生新恆星的「死亡」星系,是因演化過程,星系壽命較短的藍或白色大質量恆星死亡後,僅餘低質量壽命較長的紅色恆星,使星系看起來偏紅。但近期研究新觀點指出,某些紅色星系其實仍在形成新恆星,只是主要形成本身即呈紅色的低質量恆星,此概念對目前星系演化理論構成挑戰。 繼續閱讀..

韋伯揭示恆星吞噬行星的真相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7 日 21:46 | 分類 天文

韋伯太空望遠鏡最近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新發現,顛覆恆星吞噬行星的理解。原以為恆星膨脹把行星吞入,但新觀測發現,其實是行星軌道縮小,慢慢靠近恆星,直至完全被吞入。研究員表示這種事件非常罕見,但以韋伯近紅外光譜儀(NIRSpec)和中紅外成像光譜儀(MIRI)高解析度觀測,讓我們對行星系統最終命運取得寶貴資料,也許將來地球也會經歷類似過程。 繼續閱讀..

太空任務「透鏡」:探索土衛六極低溫環境下的碳氫循環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2 日 22:06 | 分類 天文

土衛六又稱「泰坦」,是土星最大的衛星,也是太陽系除了地球,唯一地表有大量液體的天體,甲烷和乙烷以液態及氣態參與地質與大氣之間的化學反應循環,與地球水循環十分類似。美國太空總署(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團隊,今年月球與行星科學會議提出全新任務構想:「透鏡」(LOOKING GLASS),旨在將土衛六當成地球「暗鏡」,深入探索碳氫循環、地質活動與潛在外星生命相關的化學研究。 繼續閱讀..

NASA 更新小行星 2024 YR4 尺寸估算與撞月機率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0 日 21:47 | 分類 天文

2024 年 12 月首次發現近地小行星 2024 YR4 以來,NASA 與全球行星防禦團隊持續觀測與分析軌道,並確認小行星對地球不構成重大撞擊威脅。NASA 最近使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紅外線觀測數據,降低小行星尺寸估算的不確定性。最新結果 2024 YR4 直徑約 53~67 公尺,等於一棟十層樓高的建築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