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專利看 2016 年趨勢之一:生物支付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1 月 15 日 15:35 | 分類 支付方案 , 行動支付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從台灣專利看 2016 年趨勢之一:生物支付


每當新的一年來臨,各大媒體無不開始預測這一年的發展趨勢。資策會產情報研究中心(MIC)也公布了 2016 年的十大高科技產業趨勢

毫無意外的,虛擬實境(VR)、共享經濟、工業 4.0 皆榜上有名。然而,最吸引我目光的卻是:生物支付!原因無他,在 2015 年的第三方支付專法通過之後,確實讓台灣行動支付領域有所長進(指開始有許多產品現身於市場),然而,若要具有生物支付技術的應用,恐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何謂生物支付?簡單說,即是將生物特徵應用於行動支付的技術,如指紋、臉部、虹膜、靜脈、聲紋等。Apple 推出指紋辨識是代表之一,而阿里巴巴的空付(KongFu)也相當有話題。

資策會產情報研究中心更直指「臉部支付、指紋支付、虹膜支付、靜脈支付」是生物支付最主要發展的四大方向。產品未發,專利先行!透過專利文件,總是可以讓我們看到一些已經嗅到趨勢的企業。

經不負責任的專利檢索結果(即只於台灣專利資料庫,對生物支付的四大方向做非常初步的檢索),可發現於公開專利中,應用臉部、靜脈、虹膜與指紋等生物特徵的支付分別有著一些台灣專利。

智由博集配圖
 註:此表格為不負責任之檢索結果統整,括號內為申請人或專利權人。

從上面這個表格,可以發現台灣的生物支付專利有幾個現象:

其一:為公告專利甚少,即僅少部分專利權人擁有生物支付相關技術的專利權;

其二:為申請時間點較近,即有關生物支付相關技術的專利申請案,大部分是於 2013 年、2014 年方才提出申請;

其三:為中企大舉攻佔,即台灣有關生物支付相關技術的專利,其申請人多為中國企業,包括如騰訊科技;

想必有些讀者想了解這些企業都申請怎麼樣的專利。最後,就從四大方向內各提一件專利給大家參考:

關於臉部特徵的支付:凹凸科技的第 TW 201337812 號專利

根據專利的資料,凹凸科技(O2Micro, Inc.)是一家美國公司。成立於 1995 年,於 2000 年在美國那斯達克上市,是全球第一家由華人創立的、以中國設計團隊為核心的在美上市的晶片設計公司(那就也是中企啦)。也曾開發過一些圖像辨識軟體,或許是這樣,才想到要將其應用在臉部特徵的支付上。

名稱為「身分辨識裝置和方法以及支付系統和方法」的第 TW201337812 號專利,是凹凸科技於 2013 年 2 月 16 日提出申請的,主要在討論如何採集使用者的人臉圖像資訊與聲音辨識資訊,再透過辨識兩種資訊藉以確認用戶身分資訊,進而實現支付。

智由博集配圖

但,這件專利申請案已經因不具進步性,而被審查委員駁回申請。

關於靜脈特徵的支付:仁寶電腦的第 TW 201531972 號專利

一開始看到申請是仁寶電腦著實充滿疑惑(仁寶電腦也要進攻支付領域?)但專利的圖式一出現,局勢馬上就明瞭了。近年來,PC 組裝廠無不想轉入其他領域,例如智慧手錶與手環。

智由博集配圖

名稱為「基於身分辨識的付款方法及腕戴式裝置」的第 TW 201531972 號專利,很明顯的就是仁寶電腦欲在穿戴式裝置上提供支付功能,更具體的講,它可以利用靜脈的血管形狀來做為身分的辨識,完成身分辨識後,便能啟動支付的指令進行付款。

這件專利在 2015 年 12 月 31 日,已收到來自智慧財產局的核准通知。只要繳納領證費與年費後,仁寶電腦便能獲得「可應用靜脈特徵進行支付的穿戴式裝置」的專利權(同樣想跨入此一產品的你,請務必注意)。

關於指紋特徵的支付:騰訊科技的第 I511063 號專利

這兩年來,騰訊在台申請專利的速度已經超越了阿里巴巴。其實早在去年 7 月,我便發現騰訊相當著重行動支付的專利。

智由博集配圖

已經核准的第 I511063 號專利「一種指紋支付方法及相關設備、系統」,騰訊在中國也有提出申請。使用者於智慧型手機上的指紋輸入區域,輸入指紋資訊後,支付伺服器便將指紋資訊進行比對,若比對通過,則根據相關訂單資訊進行支付的後續操作。

關於虹膜特徵的支付:金碩澳門離岸商業的第 TW 201530342 號專利

一般對於虹膜辨識的認識,多是於保全領域的應用(如門禁系統)。然而,金碩澳門離岸商業將它應用到了支付領域。FingerQ 是他們家的產品,它是一個有獨特專利的生物特徵辨識、身分驗證和通訊安全平台。

智由博集配圖

的確有專利,但絕對不是獨有!這件第 TW 201530342 號專利「電子支付系統及電子支付方法」目前仍在審查中。專利內容中提到的生物特徵確認裝置,其不僅可辨識虹膜特徵,也可辨識如虹膜、靜脈、指紋與語音等生物特徵,藉以對使用者進行確認,確保使用者於支付的安全性。

(本文由 智由博集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Kārlis Dambrāns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