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度分隔落伍了,Facebook 上的朋友只有 3.57 度分隔而已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2 月 17 日 7:13 | 分類 Facebook , 網路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6 度分隔落伍了,Facebook 上的朋友只有 3.57 度分隔而已


Facebook 研究顛覆你的想像。如果你上 Facebook,Facebook 上的 15.9 億人中間,僅隔著 3.57 個朋友而已。

許多人都曾經聽過,世界上的任何人與任何人之間,最多僅隔著 6 個人而已。這個現象通常被直譯為「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一作「六度分離」),原理主要來自 1960 年代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 Stanley Milgram 的一次實驗。(目前發現,有學者早在 1929 年就曾論述過這樣的猜測。)

Stanley Milgram 那時候對社會網絡理論深深著迷,他想要研究計算出:「在美國,人與人的實際間隔到底是多少個人?」他設計了一個在當時社會聽來十分有趣的實驗,設計一套實驗包裹,請求 160 個分住在堪薩斯州的威奇托市(Pizza Hut 就從這裡來)與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華倫·巴菲特現在就住這裡,Stanley Milgram 認為威奇托與奧馬哈距離波士頓夠遠,所以具有代表性)居民,透過這包實驗包裹,來尋找他所設定的實驗目標:一名住在麻州波士頓市(哈佛大學所在地)的股票交易員,及住波士頓附近的雪倫市自己學生的配偶。

實驗包裹裡的內容有:一張簡述實驗目的的文件、一疊已經準備好回郵的明信片、一張被要求找到的實驗目標對象照片、有關這個實驗目標對象的姓名、地址與其他相關資訊(例如工作)、以及如下的要求說明:

如何參加這個研究
1. 在包裹內的姓名表接續填上你的名字,這樣下一個收件者就會知道這包裹是哪來的。
2. 填好一張明信片寄回哈佛大學,不需要回郵,這明信片很重要,用來告訴我們這個得找到目標對象的包裹進展到哪。
3. 如果你個人認識這個實驗的目標對象,而且知道他 / 她的名字(first name),直接把這個包裹寄給他 / 她,只有在你碰過他 / 她,而且互相知道對方名字的時候才這麼做喔!
4. 如果你不認識這個實驗的目標對象,別直接聯絡他!找一個最可能認識這個對象的朋友,把包裹(包含原來所有的文件與明信片喔)寄給他 / 她,你可以寄給你的朋友、親戚或熟識的人,但一定要確定你的收件人跟你也互相認識對方。

Google map

▲ 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距離哈佛大學所在地的波士頓 2,061 公里,以今日的眼光來看實在不遠。(數位時代測量、翻攝自 Google 地圖)

最後,有 42 個包裹成功抵達了實驗目標對象的手上,最短的路徑中間只經過了 2 個人就找到了目標;Stanley Milgram 計算了這 42 個路徑後發現,這個神奇的中間人數字,中位數是 5.5(注意喔!是中位數、中位數、中位數,因為很重要,所以說 3 遍!)非常靠近數字 6,但終其一生,他都沒有發明「六度分離」的說法。

「六度分離」一詞,一直到 1991 年東尼獎得主 John Guare 寫了一個膾炙人口的同名百老匯劇本;並在 1993 年被拍成由威爾史密斯主演的電影,這個詞才逐漸為大眾所朗朗上口。

IMDb

▲ 1993 年演出《六度分離》的威爾史密斯有夠年輕,誰會知道他後來演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科技電影?(Source:MGM 於 IMDb 上的劇照)

「六度分離」這部劇本裡有一段台詞這麼說:「每個在這個星球上的人都被另外 6 個人所隔開。六度分隔。在我們與星球上的其他人之間。美國總統與威尼斯的貢多拉船手,不只是因為誰有名而已,不管你是雨林裡的原住民、火地島的居民或愛斯基摩人都一樣!我與星球上的每名居民都隔著 6 個人被綁在網上……每個人都像一扇新門,開啟另一個世界。」

六度分離這個重要的發現引起了社會網絡學界的猜測,究竟是什麼樣的機制,會讓看似如此分離的世界間的任何人,距離卻比想像中更近。這個猜測後來引發了著名的研究成果:小世界(small world)與小世界實驗(small world experiment),這值得我們再開一篇文章來說明這個好故事。但在後來的社會網絡的學術研究裡,許多知名研究都曾經挑戰過「六度分隔」這個研究數字,從 1998 年至今,許多學者運用過不同的資料來運算這所謂的網絡大小,通常這個神奇的數字在學術上被稱為「網絡直徑」(the diameter of a network),這數字往往跳來跳去,在不同的資料與不見得相同的計算方法下,從 19 到 3 都有人說。最新的數據,則是前幾天 Facebook 所公布的數字:3.57。

Pixabay

▲ 社會網絡的研究因為社會網絡服務的興起而令人著迷。(Source:Pixabay

Facebook 的團隊為了宣揚 Facebook 周年紀念的朋友日,研究了目前在其上註冊的 15.9 億人資料,發現這個神奇數字的「網絡直徑」是 4.57,翻成白話文意味著每個人與其他人間隔為 3.57 人。如果僅考慮美國使用者的話,這個數字會降到平均 3.46 個人。

根據追蹤研究發現,這個「分離度」從 2011 年來有持續下降的趨勢。2011年,來自美國康乃爾大學、義大利米蘭大學的學者與臉書研究團隊合作,計算了當時的 7.21 億使用者資料,發現這個數字是 3.74。現在 Facebook 的人口成長將近 2 倍,這個數字卻降低了一些。從研究定義上來看,要在海量資料上計算這個數字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挑戰。Facebook 研究團隊在這個整合、無法回推追蹤的大數據上,用了不同學者所發明的一些統計技術與演算法,去精確預測了這個距離。

Facebook users

▲ Facebook 所有用戶資料所預測的平均分隔數分布。平均每名使用者與其他使用者距離 3.57 步。大部分的人則介在 3 到 4 之間。(Source:Facebook 研究團隊

1960 年代,Stanley Milgram 做實驗的時候,電話、廣播、電視都剛在美國普及一陣子,還沒有現代的網際網路(WWW)、Google 或 Facebook,甚至也沒有「人肉搜索」一詞。(現在就算是中央研究院在台灣做這種實驗,大概都會被認為是詐騙集團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吧?)2016 年的現在,全球有了網際網路,而且行動電話網絡密布到幾乎人手一台可以聯網的智慧手機(smart phone);現在的產業正在推動,連你家的家具都快要可以聯網。Facebook 的這個數字趨勢恐怕只是整體趨勢的其中一環,這個神奇數字無論在什麼資料上,恐怕會繼續往下降。

Facebook 也公布了其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的數字是 3.17,營運長 Sheryl Sandberg 則是 2.92,大部分 Facebook 人口的神奇數字,平均介在 2.9 到 4.2 之間。其實,Facebook 也替每個人都算出了他自己的神奇數字,筆者的神奇數字是 3.33,你也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的神奇數字,你的神奇數字是多少呢?

Mark Zuckerberg & Sheryl Sandberg

(本文由 數位時代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acebook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