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工程實驗設施建置新里程碑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5 月 31 日 17:50 | 分類 市場動態 , 科技教育 ,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地震工程實驗設施建置新里程碑


台灣斷層密布,部分甚至鄰近大型的都會區及重要的科學園區。根據統計,在台灣有 250 萬棟建築物、超過 860 萬人居住在活動斷層兩側 10 公里內,會受到「近斷層地震」的威脅。九二一地震發生時,中央氣象局的強震測站監測到世界上最多的「近斷層地震」紀錄,顯示「近斷層地震」是台灣必須克服的震災威脅之一,需要進行更多研究來了解其發生機制與影響,方能有效防減災。

由於「近斷層地震」具有大位移的特性(公尺等級),國家實驗研究院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國震中心)現有位於台北實驗場的振動台,雖然振動功能完備,但其最大位移量僅 15 公分,無法有效模擬近斷層地震的效應,因此必須建置一套長衝程(即位移量較大)、高速度及高加速度的地震模擬振動台系統,才能運用大型的結構實驗,驗證抗震元件或工法的效能,研發出適當的抗震技術。

 

長衝程模擬振動台  解析近斷層地震

國研院國震中心有責任支援學研界對「近斷層地震」的受震影響及防減震技術進行多元且深入的研究,因此由科技部、國家發展委員會、成功大學及國研院國震中心共同出資,投入 13 億元經費,擇定於成功大學歸仁校區建置「國研院國震中心第二實驗設施」。第二實驗設施中建置有高速度振動台系統、雙軸向測試系統、反力牆與強力地板等大型實驗設施。其中,高速度振動台的水平衝程(位移量)最大可達 2 公尺,即可用以模擬「近斷層地震」的特性。

藉此大型實驗設施,可模擬類似九二一地震的近斷層地震所造成的地表位移情形,如此即可透過結構模型試驗,有效模擬與分析建築結構在近斷層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應與震害,以進一步研擬與驗證結構耐震或補強技術,可減少近斷層區域建築物所受到的威脅。這是在全世界具有獨特性的實驗設施,將使我國提升為國際級的地震工程研究重鎮。

 

新任科技部部長就職  見證地震實驗設施里程碑

國研院國震中心第二實驗設施建築興建工程自 2015 年 1 月 6 日開工動土,至 2016 年 5 月,主體結構幾近完成,遂依循工程傳統禮儀,於 2016 年 5 月 31 日假成大歸仁校區舉行「國研院國震中心第二實驗設施興建工程上梁典禮」,由新任科技部裘正健政務次長主典,台南市吳宗榮副市長、成功大學蘇慧貞校長、陳東陽副校長、國研院羅清華院長、王作臺副院長、國震中心張國鎮主任與其他多位產官學研貴賓參與,共同見證興建工程的重要里程碑,並祝禱祈求工程施工順利,能如期於 2016 年底完工,自 2017 年起維運昌順。

裘正健政務次長在典禮致詞時表示,今年 2 月 6 日高雄美濃地震在台南市造成的房屋毀損與人命傷亡令人震撼,因此這個國家級的地震工程研究實驗設施能落腳在台南,未來能對台南與全台灣的震災防救有所貢獻,實在別具意義。他期許國研院國震中心與產學研各界,未來能妥善運用這個獨特的地震工程實驗設施平台,對於「近斷層地震」的特性有更深刻的了解,並研發出更好的防減震技術,讓台灣民眾可以更安心、放心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第二實驗設施建置完成後,不僅能與國震中心台北本部的功能互補,相互呼應;亦可結合南部地區大專院校的地震工程研發能量,成為培育當地研究人才的搖籃,為我國地震工程研究開創新紀元,促使我國成為國際地震工程的研究重鎮。更可進一步和鄰近的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防火實驗中心及風雨風洞實驗室,共組特有、跨領域的防災研究群,共同為我國防災科技與產業貢獻心力。

此外,南部既有的石化廠、煉鋼廠及高科技公司,許多工業管線、儲油槽及廠房設備均存在設備耐震問題。藉由第二實驗設施的設置,除可就近協助南部產業界進行管線設備耐震能力測試外,亦可激發業界解決耐震問題的意願及興趣,進而投入研發人力。故第二實驗設施營運時,將邀請業界相關研發人力共同參與,透過產學研交流,共同解決業界所面臨的耐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