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菌治蚊,對抗登革熱與茲卡新武器誕生?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8 月 28 日 12:00 | 分類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以菌治蚊,對抗登革熱與茲卡新武器誕生?


蚊子現在幾乎是頭號病媒 ,登革熱、茲卡病毒皆透過蚊子傳播。如何防治?現在出現新的可能!

東南亞登革熱疫情,持續升高。疾管署最新統計顯示,斯里蘭卡今年累積的病例,已經超過去年全年加總;新加坡、越南、菲律賓、柬埔寨、寮國等的疫情也高於去年同期。東南亞疫情升高,連帶讓台灣也陷入風險,上周,就有 20 名境外移入案例。

「(登革熱的風險)還沒開始,」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兼任教授、蚊子專家陳正成說,台灣的本土案例通常出現在夏末,最高峰常在 10 月,依據天氣狀況,疫情可能持續到 11 月甚至 12 月。

同時,全球也依舊為茲卡病毒繃緊神經。上周末,美國新增佛羅里達的邁阿密海灘為茲卡病毒傳播區,呼籲懷孕或是計劃懷孕的婦女避免前往,以免造成嬰兒的小頭畸形或死亡。

這兩種透過蚊子傳播的疾病,未來,將可能出現防治新武器。

天下雜誌配圖

▲ 澳洲墨爾本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消滅登革熱計畫」(Eliminate Dengue Program)實驗室裡,一名志願者伸手進全是飢餓母蚊的箱子裡,負責餵養實驗用的蚊子,一手要餵 50 分鐘。

「消滅登革熱計畫」的做法,是將一種叫「沃赫巴氏」(Wolbachia)的細菌,帶進埃及斑蚊裡。這種細菌,6 成昆蟲天生都有,偏偏就是會造成登革熱大流行的埃及斑蚊沒有。但當埃及斑蚊體內有了這種菌,就算再感染登革熱,沃赫巴氏菌也會抑制登革熱病毒的複製、傳播,人就可以免於被感染的風險。

「沃赫巴氏菌和登革熱病毒會爭奪宿主的資源,」「消滅登革熱計畫」主持人之一,也是蒙納許大學蟲媒病研究所教授西門(Cameron Simmons)指出,且通常是沃赫巴氏菌獲勝。

這種方法的最大好處,是成本相對低廉。體內有沃赫巴氏菌的雄蚊,跟沒有帶菌的母蚊生下的後代,將無法孵化;如果是兩方都有帶菌,或只有雌方帶菌,那生下的後代也都會有沃赫巴氏菌。因此,只要散播出帶菌的蚊子,讓牠擴散,未來蚊子群不是帶菌,就是無法孵化。這種蚊子達到一定密度後,理論上就能避免登革熱的爆發。

2011 年開始,實驗團隊已經在哥倫比亞、巴西、印尼、越南、澳洲等地展開田野試驗,並且發現感染這隻菌的蚊子,可以維持 5 年的高密度,且在這些地方,也沒有看到顯著的登革熱傳播。

「以菌治蚊」的做法,也已經有研究顯示對茲卡的防堵,可能有效果。

但這個做法目前還缺乏大規模、以黃金標準實驗設計的流行病學研究。畢竟,只要沒有做到百分之百,有一隻蚊子可以傳播登革熱,疾病就可能擴散開來。除了沃赫巴氏菌,科學家也在研究另一種「基改蚊」,將一段顯性的致死基因放進雄蚊體內,這樣的雄蚊與雌蚊生下的後代,都無法活下來。

只不過,這兩種方法,目前距離實際應用,都還很遙遠。陳正成呼籲,登革熱高峰季節將至,還是應該動用人力,盡可能撲滅病媒蚊,「預防重於治療」。

延伸閱讀:

(本文由 天下雜誌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