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諾貝爾獎 30 年後,李遠哲與共同受獎人齊聚一堂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11 月 07 日 15:10 | 分類 市場動態 , 科技教育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獲諾貝爾獎 30 年後,李遠哲與共同受獎人齊聚一堂


1986 年以交叉分子束方法獲諾貝爾化學獎的 3 位受獎人達德利‧赫施巴赫博士(Dr. Dudley R. Herschbach)、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和約翰‧波拉尼博士(Dr. John C. Polanyi),7 日齊聚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浦大邦講堂,參與第 16 屆國際立體動態學研討會。今年適逢立體動態學研討會 30 周年與上述 3 人榮獲諾貝爾獎 30 周年。

該研討會於 7 日揭開序幕,中研院廖俊智院長親臨現場致詞,廖院長表示,「對科學充滿熱情、專注於基礎問題與對志業懷抱希望,是 3 位科學家共有的人生哲學。今日 3 位能在獲獎 30 年後齊聚一堂實屬不易,望能讓下一代的年輕學者有所啟發。」隨後,由赫施巴赫博士主持播放關於 1986 年諾貝爾獎相關訪談影片。赫施巴赫博士、李前院長與波拉尼博士因為在化學基本過程的動態研究上的貢獻,於 1986 年獲頒諾貝爾化學獎。他們藉由研究基元化學反應,讓後人得以詳盡理解許多基礎化學過程的分子層次。

為了表彰 3 位學者在分子化學反應動力學上的貢獻,10 日的議程聚焦於「氣相的反應動態學」。當日,赫施巴赫博士將述說化學立體動態學未曾曝光過的幕後故事。李前院長將以深度減碳與永續發展為題,討論從無限的地球到有限的地球之快速轉型。

立體動態學研討會自 1986 年以來,每兩年一次在世界各國輪流舉辦,為該領域的國際盛會。今年的會議在台北舉行,由台灣大學化學系和本院原分所主辦。會議希望能闡明化學反應、能量轉移和光動力學在分子層次中最根本的面向,與會者皆為相關領域的傑出學者。本次一連 5 天的研討會,除了 3 位諾貝爾獎得主之外,還有史丹佛大學化學系教授理察‧扎爾(Richard N. Zare,2005 年沃爾夫化學獎)等超過 30 名國際立體動態學專家將在會議中演講。扎爾教授以雷射化學的尖端研究享譽國際。

立體化學是化學的分支,涉及分子中原子的空間安排,以及這些特殊的安排如何影響分子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立體動態學是關於立體化學反應或行為的研究。

分子束為一束朝同方向、相同速度行進的分子。交叉分子束方法以特定角度與速度,讓兩種反應物分子發生碰撞,量測產物分子的角度與速度分布,來推測化學反應是如何發生的,包括原子與分子間的作用力與能量分配等重要訊息。李前院長改良了交叉分子束的儀器,使得鹼金屬原子以外的化學反應,也可以研究。會議議程相關資訊請參考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