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院士劉炯朗榮獲 ACM 電子設計自動化先驅成就獎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11 月 17 日 11:58 | 分類 名人談 , 科技教育 , 電腦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中研院院士劉炯朗榮獲 ACM 電子設計自動化先驅成就獎


中央研究院院士劉炯朗榮獲 ACM/SIGDA 先驅成就獎(Pioneer Achievement Award),此獎由計算機協會(ACM)電子設計自動化小組委員所評選,每年推選出一位在電子設計自動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EDA)領域有傑出貢獻的國際人士。過去的得獎者分別來自學術界和產業界,在學術論文發表或理論應用實踐上具有關鍵且深遠的影響力,此獎項表彰得獎者在 EDA 領域持續不輟的努力與貢獻。劉院士以其「在結構設計與嵌入式系統的基礎性和開創性貢獻」獲得評選小組一致肯定,於 2016 年 11 月 7 日在美國獲頒此獎。

劉炯朗院士為國際知名計算機科學家,獲獎無數,2011 年榮獲有「EDA 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卡夫曼獎(Phil Kaufman Award),歷屆得獎者有新思科技(Synopsys)創辦人兼執行長 Aart de Geus,和前台積電技術執行長、現任教於柏克萊加州大學的胡正明院士。2012 年劉院士獲頒國際積體電路實體設計協會(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ysical Design, ISPD)終身成就獎;2015 年榮獲中國計算機協會海外傑出貢獻獎。

劉炯朗院士自 1960 年代開始投入於即時系統、電腦輔助設計、VLSI 布局、組合最佳化、離散數學等領域,在這些領域都享有極高的學術成就,其於 1973 年發表在 Journal of the ACM 之論文「Scheduling Algorithms for Multiprogramming in a Hard-Real-Time Environment」,至今已被引用超過一萬多次,探討在多程序設計上,如何以最簡單的方式執行每項任務,如今此演算法廣為應用在嵌入式系統的工作排程上,幫助繁雜系統優化執行順序。

除了在學術界的成就,劉炯朗院士更投身於教育中,四十年來作育英才,曾任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UIUC)助理副校長,於 1998 回台接掌清華大學校長,直至 2002 年卸任,目前擔任許多學術單位的榮譽職。圖靈獎唯一的華人得主姚期智是其門生。此次榮獲 ACM/SIGDA 先驅成就獎,不啻為對他整個學術生涯與高等教育貢獻上的再一次肯定。

人類能準確預測電腦科技嗎?

在頒獎典禮後劉院士在演講中分享他對未來電腦趨勢的看法,他點出「從 1950 年代 IT 開始蓬勃發展到現在的後摩爾定律時代,這六七十年的時間跨度裡,很少有人能準確預測電腦的發展。」絕大多數的科技專家、產業人士都小覷了電腦科技一日千里的能力。像是比爾蓋茲就曾認為每個人的電腦只需要 640K 的作業系統空間就足已,但微軟最新作業系統 Windows 10 卻需要 16~20 GB。

「要準確預測電腦科技的未來非常有挑戰性」,但劉院士以他一貫的幽默方式,指出科學界偶爾可以跳脫出科學的範疇,而以詩人的眼光來看世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掌中握無限,剎那即永恆」,18 世紀英國詩人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名句,在兩百多年前、短短的幾行字裡,及道出矽晶圓、雲端服務、大數據資料儲存分析和高速運算的技術,而這不都是我們現今所坐擁的科技嗎!

(首圖來源: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