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墳場的悲歌:你淘汰的手機成了環境污染惡夢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3 月 17 日 12:00 | 分類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科技墳場的悲歌:你淘汰的手機成了環境污染惡夢


隨著日新月異、推陳出新的科技產品,愈來愈多消費者選擇走在時代尖端,藉著一支支功能比別人酷炫的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穿戴式裝置,吸引他人投以羨慕之眼光。許多人跟隨產品上市的進度追求潮流,但不斷汰舊換新的後果,讓隨之產生的電子垃圾成了棘手問題,更成了環境和百姓的惡夢。

你可能從沒想過,你丟棄的手機最後會淪落到哪裡──由於它有許多有毒金屬物質,在分類處理上的細節十分不易,但卻因為貴金屬額外提煉出的價值,成了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生活訴求的溫飽。

像是在中國(China)廣東貴嶼,便素有「電子垃圾國度」的諷刺稱號,大量被人們丟棄的科技產品在此被支解、拆卸,用特殊的化學提煉方式提取貴金屬如金、銀、銅等元素,就連塑膠也會被溶解再利用。只不過,那背後的代價不只是污染,人們也在日積月累的毒素侵害下,變成健康難以挽回的遺憾。

SourceFlickr/baselactionnetwork CC BY 2.0)

《Asian》報導,根據聯合國(UN)最新的報告顯示,全世界每年產生 5,000 萬噸電子垃圾,但這其中卻只有 20% 有被正式機構回收,其餘大多會在垃圾掩埋場,或在開發中國家進行非正式回收。

以印度(India)為例,該國每年自己會產生 200 萬噸的電子廢物,但他們還從世界各地進口電子垃圾,除了國家能賺取一些費用,實際第一線作業的員工,也只能靠這種方式,換取微薄的生活所需。

調查發現,印度超過 95% 的電子垃圾,是由非正統的拾荒者來進行處理,他們私自接單,不受正式的組織系統管制或經營,而是在擁擠的貧民窟住宅區內,處理不同的電子垃圾──在包含兒童的數百人內,分工面對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機、電池等。

在這些地區,工人們忙著拆除產品的部件,並將電路板、電池、顯示器等分門別類,由於手法大多為土法煉鋼,加上沒有專業的防護用具,許多人甚至根本沒有戴手套、口罩、軟膠鞋等配備。

(Source:Victorgrigas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由於電子垃圾的特殊性,需要較高科技水準才能實現無害化處理,而印度當地居民則採用最簡單的加熱、酸洗等方法進行清理,造成了當地相當大的環境污染。在長期焚燒電子垃圾下,該地區無論是空氣,水源還是農田,都已經被深度污染。重金屬超標的農田無法持續耕種,被污染的水源更無法飲用。

在提煉的步驟,工人會先將電路板進行加熱,再燒熔電線提煉出銅金屬,接著以強酸洗淋晶片,藉此分離出金塊──這樣的傳統手法從多年前就已經存在,雖然原理簡單,但不論燃燒之廢氣或倒入水中的污水,都具有污染性,也是環境難以承擔的苦難。

然而,冒著生命風險的工資,卻著實令人心寒──工人們一天可拿到的薪資約 200 盧比至 800 盧比不等(約台幣 90 元至 350 元)──婦女和兒童的薪水最少,負責以強酸提煉的工人報酬最高。

實際的薪資,還得看提煉出的量,以及金屬的質做出計價,一天工時至少 8 至 10 小時。

但這樣的經濟條件,能勉強讓一家人不挨餓都已經是極限……

當局曾經表示,在這些骯髒且污染、煙霧彌漫的區域中工作,呼吸道疾病是個很基本的併發症,且電子垃圾所產生的重金屬毒素混入土壤、河流和空氣、並且累積在農作物中,影響人民的健康,造成當地居民的罹癌率逐年提升。

縱使知道如此,許多人還是冒險從事這份工作。專家表示,這些工人來自貧困地區,所以只關心自己的短期生存,「當你真的很窮,你不會在乎接下來幾年會發生什麼事情」。

(Source:Victorgrigas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有趣的是,在印度的德里郊區,從事電子垃圾回收的居民,他們絕大多數都避談污染,以免因為樹大招風,最終被警方取締管制,甚至失去從事這行業的基本謀生能力。

因此,他們大多不會招搖,就算冒險,也要維持整個回收產業的運作系統。畢竟,這些單位大多數都是非法的,並且在夜間進行活動以避免被發現。

未來處理電子廢物的最大挑戰之一,是產品設計越來越複雜,這增加了恢復可重複使用的零件、貴金屬和稀有材料提取的複雜性。這一領域的技術發展,對於廢物管理公司和生產者能夠處理複雜的產品進行回收再利用至關重要。

不過,回歸最根本的處理方式,絕對是盡可能地將產品用到最大限度,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流行,丟棄再汰換,以最大限度地延長生命週期,改善產品回收、維護、回收和再利用。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