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情消退,你有多久沒下載過新的手機應用軟體了?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4 月 11 日 14:30 | 分類 Android , app , iOS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熱情消退,你有多久沒下載過新的手機應用軟體了?


智慧手機使用者對新應用軟體的熱情正在消退,這不是最近才發生的事。

Hulu 和 Flipboard 前首席技術長、現任投資公司 KPCB 合夥人的艾瑞克‧馮(Eric Feng)最近撰文重申一個觀點,即行動應用軟體的淘金時代已經終結,大部分人都習慣使用相對成熟的應用軟體,很少願意嘗試新的。

他還帶來一些數據證明,除了 AppAnnie 的分析,還有對蘋果官方 iTunes App Charts(台灣也有類似的頁面)的統計,這是每週更新的應用軟體列表,會按照下載量排名。

結果顯示,過去 5 年裡,App Store 商店排名前 30 應用軟體的每週下載量都沒有太大變化。

具體點說,無論 2014 年還是 2019 年,你都得達到平均 23 萬次週下載量,才有機會進入 TOP 30 行列。

另外,Eric Feng 還統計了 TOP 30 應用軟體的「平均在架時長」,你也可以理解為它們的「年齡」,也就是應用軟體上架後待在商店的時間。

時間越長,證明老應用軟體越多,反之意味著排行榜有很多剛上架不久的新應用軟體。

2014 年,TOP 30 應用軟體的「平均在架時長」為 625 天,大概還不到 2 年。

但 2019 年的今天,TOP 30 應用軟體的「平均在架時長」上升至 1,853 天,超過 5 年。

由此也能看到,人們確實更熱中下載上架已久的老牌應用軟體,且這種現象同樣存在於 Google Play──在那裡,TOP 30 應用軟體的「平均在架時長」從 2014 年的 18 個月,上升至 2019 年的近 4 年。

如果進一步細化到子項,比如社交類應用軟體、購物類應用軟體等,各類別的 TOP 30 應用軟體「平均在架時長」走勢基本和上述一致,每週 TOP 30 排行榜裡,只有約 13% 應用軟體是近 2 年內上架,其餘都是些存在 4~5 年的老面孔。

只有手機遊戲例外。趨勢圖顯示,2019 年每週 TOP 30 排行榜,近 85% 遊戲都是新現身,這比 2015 年的 72% 還高,意味著大部分使用者對新遊戲的熱情遠大於工具型應用軟體。

但總體歸結下來,新應用軟體出現在排行榜的頻率,仍然比老應用軟體要低得多。

說到這裡不由得捫心自問,當你換新手機,重新下載應用軟體時,首先想到的是否也是那幾款「必備應用軟體」呢?

這和 10 年前 App Store 剛出現時,人們熱中尋找各種限免、新奇特應用軟體時的狀況很不一樣。

筆者還記得剛用 iPhone 3GS 時,因為好奇心和新鮮感,每天都會點開 App Store 刷一下有什麼新應用軟體、新遊戲上架,也會花時間盯著各種限免、App 推薦網站,只要是看順眼的都會下載試用。

但現在不同了,除了看到彈出的紅色數字角標後,會打開 App Store 更新一下,很多人已不再主動尋找、發現和下載新的應用軟體。

歷經十多年發展,App Store 早從最初只有 500 款應用軟體的時代演變成 200 萬款,你幾乎可在任何一個領域,找到幾十個功能相似的應用軟體。

但真正會下載並長期使用的,可能只有一款。

早在 2011 年,特斯拉 CEO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接受《Daily Beast》採訪時也有表態,他稱「網路創新仍會繼續,但很多重要問題已經解決」,說的就是行動應用軟體對傳統網路的影響。

這也是為什麼「必備應用軟體」的地位很難動搖:提到社交,你就會很自然聯想到 LINE 和 Facebook;點外送會用 Foodpanda,叫車用 Uber,導航用 Google 地圖,看影片就用 YouTube,聽音樂會用 Spotify 等。

對這些擁有千萬乃至上億使用者數量的應用軟體來說,不僅培養了智慧手機這代使用者的習慣,還串聯起他們日常生活的各方面。

更不要說某些「超級 App」了,整合服務的種類繁多,早已經超越本身「聊天工具」和「支付工具」的範疇和定位,更省去你下載單一功能應用軟體的必要性。

哪怕每年年終盤點時,都可以找到幾款表現突出的新應用軟體,但一年過後,它們還能否待在你手機裡,以及是否被其他應用軟體取代,都是未知數。

畢竟,最終搶占時間和注意力的應用軟體,早已固定在那十幾款 App。都說人們喜新厭舊,但在 App 表現出來的是「App 不如故」,這是有些悲傷的事實。

另一方面,排行榜的固化問題,也和當下應用軟體商店的呈現方式有一定關係。

大部分應用軟體商店的 UI 層級和結構基本一樣,不管類似 TOP 30 這樣的下載排行榜,還是搜尋欄彈出的熱搜詞,或是各頁面的首圖推薦欄位,都可視為應用軟體下載流量的重要通道。

問題就在於,如果單純以下載量為衡量標準,那麼最終帶來的結果就是明顯的頭部效應。

加上商店的展示空間和位置就那麼多,還有「刷榜」這種手段,中小廠商的產品更難獲得曝光,個人開發者的作品則直接石沉大海,更別說讓使用者主動知道自己的存在。

(Source:蘋果

種種問題促使蘋果在 iOS 11 大改版 App Store,比如說弱化排行榜和暢銷榜,新增包括「Today」這類欄目,讓人工編輯參與應用軟體推薦環節,不止是單純依靠機器演算法和下載量來當應用軟體好壞的衡量標準。

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是蘋果 3 月宣布的 Apple Arcade 遊戲訂閱制服務,同樣可視為讓小眾獨立遊戲獲得更高曝光量的新手段。

當然,對中小型開發者來說,和擁有巨額資本的廠商搶奪 TOP 30 的位置顯然不明智,Eric Feng  也列出 3 項建議。

一個是找到並吸引你的「超級使用者」,可能只占大眾使用者量 10% 不到,但在合理的商業模式下,說不定能確保自己健康發展;其次是尋求新的應用軟體平台,無需盯著 App Store 不放。

最後是開闢全新的應用軟體領域,提前解決潛在的大眾需求點,當然這也是最難的。畢竟,能預判並精準抓住大眾需求的,不是穿越者,就是稀世天才吧!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科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