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book 起死回生,當台灣「開放銀行」領頭羊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8 月 10 日 10:00 | 分類 app , Fintech , 新創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Moneybook 起死回生,當台灣「開放銀行」領頭羊


暑假到了,麥可想帶全家出國旅遊,只是不知錢存夠了沒?這時,他打開一款手機 App,哪家的信用卡該繳了?個別帳戶的收支狀況?甚至悠遊卡的消費明細都一目瞭然。

一個 App 就夠了,無需一個 App、一個帳戶來查對。原來,他使用的是「Moneybook 麻布記帳」(以下簡稱 Moneybook)。

近一個月來,Moneybook 下載爆出大量,甚至還闖入蘋果 iOS、Android 雙系統財經類 App 的前 10 名,並且登上記帳類 App 的冠軍。

7 月 3 日,一場 Open Banking 研討會,揭開 Moneybook 來歷。

當天金管會、政治大學國際產學聯盟、財金資訊公司、銀行公會與眾家銀行代表齊聚一堂,首度揭露台灣第一階段 OPEN API 標準。

當場也邀請 Moneybook 解說跨帳戶整合服務,是那天唯一登台的第三方服務提供商(TSP),儼然是受到各方認證的 Open Banking 領頭羊。

燒掉近千萬  宣告創業失利

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實 Moneybook 陣亡過一次。

早在 2013 年,Moneybook 創辦人張耀鐘(首圖左)就比照流行於美國的跨行記帳軟體 Mint,回台灣創立 Moneybook。當時,全球 FinTech 新創蓬勃發展,包括 Mint、日本的 Money Forward 都是資金踴躍購併與注資的對象。

但在台灣卻一推出就踢到鐵板。張耀鐘永遠記得 Moneybook App 在 2014 年 1 月上架當天,他就接到朋友轉達「銀行公會怒了」!

隔天,惶恐的他匆忙拜會銀行公會,一開門,發現對方 7、8 人排排坐,有公會幹部、業界代表,還有 2 個法務。

「我不是壞人!」張耀鐘的第一句話,就急著為自己辯護。他解釋,Moneybook 之所以能登入客戶帳戶,並非惡意破解各銀行帳號、密碼,而是因為客戶自己同意把帳密交託 Moneybook,他們才可以「代登入」,只用一個 App 就跨行整合,一個介面能看到客戶多個帳戶明細、信用卡消費、貸款等資訊。

儘管他解釋得口沫橫飛,但沒幾天公會就發函提醒眾銀行,要小心資安疑慮、不要與之合作。

接著,更有銀行發存證信函給 Moneybook,警告不准在其介面上使用銀行商標等侵權行為。

當時,Moneybook 簡直是受到整個銀行界的抵制,新創界解讀「就是被當做詐騙集團啦!」

張耀鐘儘管衝到 3 萬多個用戶,可跨 23 家銀行連結 2 萬個帳戶,但 3 年多下來,他已燒掉近千萬、口袋空了。

貼出停業公告  用戶力挺

終於在 2017 年 4 月,筋疲力竭的他在 Facebook 上貼出停業公告。頓時,上百條留言湧入,多數用戶挽留、甚至表達願意付費:「App 很好用,怎麼會倒?」「不要走,我願意付錢!」

沒想到 Facebook 洗版奇觀,吸引了十多家業者與 Moneybook 洽詢合作或購併可能。

比價網 EZprice 就是長長娶親隊伍中的其中一個。「用了才知道,只有一個字:Amazing(神奇)!」EZprice 執行長、後來出任 Moneybook 麻布記帳執行長的陳振榮(首圖右)笑說,當時他將幾個主要帳戶登錄進 Moneybook 的 App,整合後,才發現整體支出比自己想的,還多出 4、5 倍。

這逼得他進一步審視支出、抓出每個月都有幾筆高額支出。原來他每月會習慣性犒賞自己旅遊、購物,卻沒發現這些「小確幸」是吃掉存款的怪獸。

Moneybook 的社群魅力與好用心得,讓陳振榮力促團隊「睿元國際」買下 Moneybook。就連張耀鐘想賣掉之後再參股,也被陳振榮提醒要想清楚:「做這款生意,還是『九死一生』啊!」

2018 年初易主後,團隊決定「打掉重練」。停業近半年,一直到 6 月才正式上線,為的就是整合程式語言、加強資安等級。

而信任感,是 Moneybook 再次闖江湖的一把屠龍刀。

英文名 Aaron、被團隊暱稱為「A 大」的陳振榮指出,他們努力分為 2B(對企業)、2C(對客戶)兩個層面。

2B,他們遍訪銀行業界,主動解釋「代登入」「委任存取」的運作原理,許多銀行雖然願意按讚,卻遲遲跨不出合作的第一步。不斷碰壁的陳振榮,這才摸索出「銀行的老大──『金管會』認可,才是打開關卡的鑰匙!」

首家進入開放 API 平台測試

因此,陳振榮主動向金管會詢問 Moneybook 是否可以進金融監理沙盒?今年 2 月進駐金管會委由資策會成立的「金融科技創新園區」(FinTechSpace),進入園區內的「監理門診」「數位沙盒」等機制。

今年 5 月,Moneybook 更成為第一家進入財金資訊公司「開放 API 管理平台」測試的業者。

「想要打進金融界,證明『我們不是壞人』並不夠,還得讓銀行們覺得『Moneybook 是自己人』!」目前是 Moneybook 監察人的張耀鐘有感而發。

身為 FinTechSpace 執行單位、輔導新創業者的資策會金融科技中心主任羅至善指出,FinTech 新創公司中,有很高比例是網路或科技業出身,但想要跨入 FinTech 領域,就要能夠與金融業「說同樣的語言」。

她舉例,不少新創一開始連 KYC(客戶風險屬性測試)都不知道;或者對自家資安的技術系統很有信心,但其實會出事的多半是「營運上的資安問題」,必須能在各種情境下管理數據,有效設立防火牆避免風險擴大。

羅至善提醒 Moneybook 與官方單位交涉時,不只是提出 Q(問題),連 A(解決方案)都要準備好。每次進入監理門診之前,Moneybook 總是先提交問題、讓官員能先行研究,還會與羅至善等人先排練門診時可能討論的議題。

至於 2C 方面,原本就自帶人氣的 Moneybook,2018 年重振旗鼓時,索性連中文名都由網友票選,最後各取 Money(麻)、Book(布)的第一個母音,成為「麻布記帳」。

目前已擁有 10 萬用戶,也經常在粉專上進行各種投票、廣納網友意見。重度用戶甚至平均 1 人綁超過 4 個帳戶。近期,Moneybook 與政大合作 Open API 測試、預計第四季推出服務,所設定的三大面向「消費、理財、理債」,許多功能就來自用戶建議。例如,結合 Google Map,隨著用戶移動到特約商店,可即時比較各家信用卡、選出最佳優惠。

「隨著 Open API 平台的建立,會看到更多金融整合服務的 TSP 業者出現!」凱基銀行創新科技金融處資深副總周郭傑觀察,未來不只是 Open Banking,而是 Open Finance(開放金融),從銀行、保險、投資,會看到更多金融整合服務,業者得先證明資安無虞、是負責任的創新,路才能愈走愈廣。

Moneybook 曾經陣亡,為台灣 FinTech 發展史寫下沉重的一筆;如今易主後起死回生、翻身為業界領頭羊,箇中曲折,何嘗不是台灣發展 Open Banking 的重要一課。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