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Google Map 看見台灣--建築篇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4 年 07 月 20 日 15:27 | 分類 Google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用 Google Map 看見台灣--建築篇


臺灣有獨特而迥異其他地區的歷史脈絡,在飛越台灣上空的同時,也可以從這片土地上看見歷史的烙印。民國38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隨著政府一同遷徙至這片土地上的軍民人數高達一百多萬,這些人民開始搭建簡便的「眷村」解決居住問題。這些眷村除了成為了臺灣歷史發展的見證者外,也有許多眷屬自行興建的住屋現在同時背負著「違章建築」與「文化聚落」的稱呼。

強調永續發展的現代社會,建築形式也開始注重節能減碳,「綠建築」因此油然而生,也為臺灣這塊土地上,增添了一抹「綠」的色彩。本文即以建築的角度切入,從Google Map上帶你欣賞許多具有許多不同特色的臺灣建築。

看見寶藏巖

寶藏巖有著獨特的發展歷史,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十年後,軍方默認外省居民於寶藏巖興建違章建築並成為居住住所,顛峰時期約有兩百多戶居民居住於此。由於與新店溪距離過近,若水患來襲常造成災害,台北市政府曾有意進行遷村並拆除此聚落。但經多個社運團體奔走,寶藏巖終被認定為「歷史建築」而免於被拆除,並成為「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雖然免被拆除,但居民仍逃不過遷村的命運,絕多數居住於此的住戶於2007年遷出,取而代之的居民則轉換為進駐藝術家。

w3寶藏巖聚落的一部分,建築物隨著山坡地走向有機的蔓生。(謝雯凱攝)

看見彩虹眷村

彩虹眷村位於台中,原名馬祖二村,緊鄰著台貿五村與干城六村(現已拆除)。因黃永阜先生(彩虹爺爺)於 2009 年在其住所周圍進行彩繪,而以「彩虹眷村」之稱聲名大噪。2010 年台中市政府因應都市更新計畫決議將彩虹眷村拆除,消息一出隨即引發許多學生團體進行抗議、陳情。最後彩虹眷村被規劃為重劃區中的公園用地,作為彩虹藝術公園而逃過拆除命運。

w2

▲彩虹眷村一隅。(謝雯凱攝)

看見新草衙

新草衙地區並非眷村,其為臺灣最大的違章建築集中地。1960 年代,政府喊出「出口擴張」口號發展經濟,高雄楠梓也成立了號稱台灣經濟奇蹟楷模的加工出口區,加工出口區吸引大量外資進入,同時也使得大量勞工向此地移居。大量的移民進入,在住宅供需失衡的情況下新草衙地區的違章建築成為當時低階層勞動階級的棲身之處。

w3

▲新草衙的建築聚落一開始是由低階勞工移居而形成。(Google Map 截圖)

看見 101

台北101,台灣的著名地標,也幾乎是全台家戶喻曉的建築物。曾是全球最高的摩天大樓,但時至今日已退至全球第六高。即使如此,101 仍保有一個全世界最高的頭銜,即是「全世界最高的綠建築」。101 在 2011 年 7 月獲頒美國綠建築協會既有建築類別的 LEED 白金級認證。

P.S.覺得從地圖上看 101 不夠高嗎?翻轉地圖 180 度,會有不同的感受哦!

看見高雄國家體育場

從上面找到高雄國家體育場了嗎?別懷疑自己的眼睛,這個地方就是現在國家體育場的位置。確實,你也沒看錯,在 Google Map 上卻呈現的是一片灰土土的空地,這是由於 Google Map 目前使用 2006 年的地圖資料所致,在當時此地還是左營馬場。因此,若想看到最新的衛星影像圖,就只能使用另一套 Google Earth 軟體,點選歷史圖像的功能,就可以看到最新的衛星影像圖了!

w4

▲高雄國家體育館(google earth 截圖)

高雄國家體育場於 2009 年完工啟用,一啟用便承擔舉辦世界運動會的重責大任。與其他運動場相較特別的是,國家體育場的屋頂是由 8844 片玻璃壓縮的太陽能光電板所組成,而建築也有許多節能的設計,其所產生的電力可供體育場館使用,若非賽事時期間更可將多餘電力回售給台電。國家體育館更是國內第一座通過綠建築黃金級九項指標的體育場。

w5

▲國家體育場興建時的紀錄照,可見到工人正在鋪設太陽能板。(台達基金會)

我們從違章建築的上空,爾後俯望綠建築,是否有一種落差很大的衝突感?前者代表的可能是一種比較貼近人民的生活,甚至是社經地位較低的民眾所處於的環境。而綠建築卻有一種距離我們比較遙遠,甚至可能很少與生活起居相提並論。

看見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

2009 年,無情的莫拉克颱風侵襲臺灣,除了創下台灣氣象史上降雨量紀錄,更造成臺灣南部重大的災情。原位於高雄那瑪夏區的民權國小,在此次災害也無法倖免,校舍經莫拉克殘酷的摧殘後已不堪使用。

毀壞之後,帶來的即是重建。那瑪夏民權國小後來在原鄉異地進行重建工程,除了將部落文化融合至國小建設中,更融合了現代的綠建築科技,除了將節能、減碳、環保的理念融入建築設計中,更將防災的概念融入其中,使民權國小成為多功能型的建築。

w6

 ▲舊民權國小位於楠梓仙溪與那多羅薩溪交會處,遭到土石流掩埋。(台達基金會攝)

w7

▲新的民權國小位於瑪雅平台上,教室以拉門式與中庭合併成開放的公共空間,關起來便可成為部落民眾避難休息之處,應用上具有彈性。(台達基金會攝)

但是如果我們把它們放在一起呢?

在日前,歐洲巴黎凡爾賽宮盛大舉辦的太陽能建築十項全能綠色競賽,代表台灣的交通大學 UNICODE 團隊即以違章建築的屋頂作為綠能建築發展的地方,將兩者衝突的概念合而為一,發展出「綠屋頂」。蘭花屋,就此誕生了。

w8

▲交大建研所設計的屋頂綠建築─蘭花屋模擬圖。(影片截圖)

 

首圖來源:擷自Google Map街景服務

(本文由 低碳生活 授權轉載;撰文/林惟揚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實習生,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班